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音乐家们的手指 > 第(89)章

第(89)章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一个作者在写一个东西的时候,常常不是为了写它,这很普遍。将音乐作为载体,很大一部分原因确实是因为喜欢,写这一篇文给了我花时间去听音乐会、逛音乐家博物馆、看古典乐相关书籍以及练琴的借口,因为喜欢好像不是正当理由,写作当然是正当理由啦。

不能否认的是,音乐和文学非常像(此处没有认为我写出来的东西能算得上文学的意思)。曾有乐评人也用过这样的比喻:音乐是一个过程性的东西,欣赏一首古典乐曲,与欣赏一幅画不同,它更像阅读一本书,那不是一瞬间的感觉,它需要时间的积累。

在写《手指》时,我常常反复听同一首曲子的不同版本,这关乎不同的演奏者或改编者如何诠释同一个主题,比如同样是《梁祝》,吕思清老师的小提琴协奏曲版本,巫漪丽老师的钢琴版本,只保留主旋律的简化版本,还有其他种种不同的版本,它们都是在哪一处击中了我?它们和我喜欢的一些文学作品一样,都不是猛然来的冲击,而是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我,有时候我能发现是这一处击中了我,这一声小提琴,这一弓,这一句话,但是在这一处前的那些没有击中我的东西,我也知道都不是白费,不是不好的,不是没有必要的安排,不是因为不够简洁而可以被割除掉的冗余。它们是一种积累,将我引到让我被击中的那一处。所以从《手指》开始,有了闲笔,有了一些我认为美的东西,它慢下来,耐心了一点,不为勾着人不停地翻页,也不为尽快地讲完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手指》的叙事就是从音乐里来的,它的节奏,它的布局,都受到了音乐的启发,它不像我之前的任何一篇文。

说到创作和理想,《手指》也确实有一些自我反思,但它们就在文里,在此也不赘言。

写这篇文章时,我犹豫要不要讲一讲“那段历史”又是怎么出现在我的文中的。我想,要是我站在十年后,因为想了解十年前的自己是怎样想的而去读这篇文章,我不希望看到自己只说些官样话,十年后,我应该还是想看到当年的自己没有鲁迅所说的“冷气”,哪怕各个方面的环境其实都没有那么好。

在《手指》一文完结后,我和几个读者朋友聊了聊,有个朋友问我,陆家是否有我家庭的影子。我非常果断地说:没有。当然不可能完全没有,一个创作者总是很难摆脱其经验,那是土壤,也是囚笼。不过我更想说,与其说陆家,不如说是贺家。那么久远的贺家,成为了我童年到少年常听到只言片语的一角,从我的祖父祖母到家族里每一个长辈,在他们年节说起的鸡毛蒜皮的旧事中,我看到了历史的一页。我没得选,我是从那里长出来的。

《手指》中的插叙比较悲伤,更悲伤的是,我没有写任何比真实更悲伤的东西。我的祖父曾皱着眉头看着家里的书被烧掉。他说,其中有些是孤本,从此再没有了。我的父辈向我描述他们的长辈做过的研究,他们童年时的院子与房屋,那些回廊与天井,家中有趣的小物件,听得我心驰神往,不过已无缘得见。我还能见到的旧物不多,比如一口黑漆漆的大水缸,据说上面曾全是佛像,因为怕被人毁掉或者所谓“借走”,于是表面的佛像全部被凿去,家里才留下一口可用的普通水缸。

我常和我的姐姐聊天。她告诉我许多她小时候听来的旧事,我跟她说我的幻想:如果我们还能捧着那些旧书与手记坐在一起看该多好。这样的幻想,有如傻瓜行为,毫无作用,其实就像我的文,它其实也没有作用,它是我个人的片面,是我拿起笔就没得选的东西。创作是件主观的事,没有私货就不是创作。说了许多回忆,但这些回忆不是我的私货,面对回忆的态度才是。我知道,在所有的文明里,都有类似的事发生。我们还是在向前走。这是我的态度。重蹈覆辙也不是不可能。这也是我的态度。

写完这一篇文后,我应该较长的时间不会再写相关的题材,我曾在评论中看到一位读者说“谢谢作者折腾自己写出这么一篇文”,这确实是我写作状态的真实写照了。内容痛苦,写得也痛苦,因为对文字的要求和写作能力间差了一个银河。一个作者,最是清楚自己的缺点和真实水平,我很想用“我是业余写手不能花太多时间”,“三次元很忙没时间和精力”来解释为什么我的文写成现在这样,毕竟如果非常努力都写得不好,岂不是会被嘲笑?不过我决定还是直面嘲笑,做个认真而热忱的人很重要,比看起来毫不费力和酷重要(虽然断更公子优在一点上难以取信于人,但是我写文真的挺认真的)。得直面天赋,能力,阅历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