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民国重生之平生事 > 第(97)章

第(97)章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坐在椅子上,陆艺华在脑子中将战争爆发以来所发生的事件梳理了一遍。

公历一九四零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同年六月,军法联军于敦刻尔克遭遇大溃败,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而与此同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高歌猛进,陷于战争的英国人希图借中国军队的力量挽救其远东殖民地,终于四零年末开放中国的最后一条国际jiāo通运输线----滇缅公路。

同年十二月,受英方邀请,中国政府派遣"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到缅甸、印度、马来西亚做军师考察。随后,双方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成立。

其实,根据考察团的意见,碍于战事原因,中英军事同盟本来早就应该成立,以便中国军队进入缅甸布防。然而,这个建议却并未被采纳,由于中英双方利益不同,英国人对远征军入缅问题迟迟不予表态,一直拖到次年初,中国军队才开始动员,而等到"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成立时,仰光早已经于四天前失守。

说起来,自珍珠港事变后以来第一次下动员令起,至远征军正式动员,中间间隔长达两个多月。期间,远征军时而动员入缅,时而停止待命,时而准备东调,反反复复,捉摸不定,坐使仰光沦陷。所以,在这支被寄托了厚望的军队还未进入他们要为之奋斗的战场时,他们就已经失去了此次远征之行的根本目的----保全仰光国际jiāo通线。

这种状况令国人扼腕,然而这些却只是开始,入缅军内部分歧很大。中英美三方指挥官矛盾重重,各种关系极为复杂。

由于六十六军归入远征军战斗序列后,陆艺华也曾派遣几个参谋随军入缅,所以,远征军入缅之后的事他是知道一些的。

指挥官多次变动,系统紊乱,权限不明,各有所私,这样的不足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远征军既未能适时适地集中主力与敌决战收复仰光,又未能退而凭据险要保全腊戍之战争物资。

况且,在此期间,指挥官不和,下发命令得不到有效实施,本就不好的缅甸战局急转直下。

到了今年四月份的时候,在侵缅日军主力的正面压迫下,赴缅远征军和英印联合部队开始全面溃败。杜聿明下令第五军五万余人绕道人迹罕至的胡康河谷撤退,然而新三十八师和新编第二十二师指挥官临场抗命西撤,坚决不肯进入野人山----即胡康河谷,并以全建制退入印度。

随之,日军迅速突破沿滇缅公路北进,远征军接连败退。甚至于,在所有人还未意识到远征军的溃败时,日军就差一点儿兵临昆明,重庆政府陷入恐慌。

远征军的失败如此迅速,让所有人措手不及,即便是活过一世对此早有准备,陆艺华心中也震惊不已,观看战报毕竟与亲身经历不同。

当时他就身在昆明,接到重庆方面的电话时,他几乎都不敢相信----前一刻他身边的众人还对战局抱有不可忽视的期望,后一刻这种期望就破碎了。

这种反差让人难以反应,却又不得不相信敌人已经到眼前了。

经历过同样的事情,陆艺华能理解手下人的想法,对这些偶尔传出的抱怨,或者说是饱含遗憾的话也不怎么在意,只要他们不耽误正事,或多或少的发泄对情绪有好处。

对政府有埋怨总不好一直憋着,说出来总是会好一些,陆艺华默默想,按照公历来算的话,现在是一九四二年,民国三十一年夏。

听着屋子里对战局的看法以及不时响起的争论声,陆艺华一边看地图,一边将脑子中的兵力部署与现实一一对照。

如今三十六师在惠通桥正面,隶属七十一军的八十八师和八十七师正在怒江一线布置防线,预备第二师也早就被运送到保山集结完毕。

陆艺华刚想到这里,一声"报告"打断了他的思路,抬头朝门口看去,梁小风端端正正地站在门口,陆艺华点头:"有事进来说。"

向军次的视线也朝这位漂亮的秘书看去,梁小风立正站好:"报告司令,新编第三十九师张师长来电,运输车辆已经准备妥当,请求调令。"

"哟,看来张师长很积极嘛。"向军次笑着调侃了一句。

新编第三十九师是新来的部队,与陆艺华手底下那一群老人并不熟悉,但他又与李志鹏不同。李志鹏是陈诚土木系的人,但一来就带走了陆艺华出身的老部队,直接将三十六师拉入土木系不说,更是在战斗中防着陆艺华,虽然他打仗有一套,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