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里,叹了口气:“还是怪朕。当年这件事影响很大,先帝和陶公在边关战事正在紧要关头,为稳京城人心,此事需要有人背锅,皇兄义重,濒死之时站了出来,主动把这事扛到了肩上,所以朕没办法给他太多封赏,只能避着人时,和他的牌位好好说说话……你方才所说的事虽未发生,但若非你身世先露出来,结果几乎是注定。”
楚暮目光微敛,神思怔忡。
这些事……如果上辈子不是死的太早,一定会发生。
因为他当时已经认定。
见他不说话,楚文帝声音放缓,话意深长:“你切莫怀疑你父亲用心,他忠直勇武,此举绝不是为你交换利益。我同他一母所生,一起长大,他护我良多,我亦绝不会对不起他,护不住他儿子,只是大局为上,大安不能乱……先帝把我们从宗室中挑出来,视为亲弟,亲自教养,提拔培养,又壮年禅位,教给我们的绝对不是利益之争,自私自利。”
想起前事,楚文帝微微阖眸,掩住眸底哀思。
当年被先帝挑选进宫的何止他们兄弟两个,论了序齿的,共有七个少年。按常理,这么多宗室子,到得金銮殿上,离那鎏金龙椅,天下至权只差一步,谁心里会没点想法,谁背后会没点势力靠过来,可先帝和陶公就是那么厉害,不走诡计,不走阴谋,把七个少年都教得忠勇贤德,雄姿英发。藩王不臣,拥兵自重,别的朝代存在的隐患,大安这里,全然没有。先帝壮年禅位,留下旨意让他登基,没有人不服,所有兄弟出京时就发下重誓,立下文书----
为大安计,以免后世良莠不齐,人心浮动,所有藩王爵位三代而终,绝不世袭。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