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也是,你爹就是再疼妞妞,这面子也拉不下来。”郑月秀想着张丰德背着孩子算账的样子就想笑。
“妈,咱们都想的太多了,村里的孩子的并不是我一个,其他那些嫂子,上工的时候不就是把吃奶的孩子带到地里头,稍微大一点的不懂事的孩子都被父母率根绳子锁在家里头,妞妞的情况好多了,我带着她去学校,睡着热乎乎的炕,比其他那些小孩可不幸运多了。”张珍珍笑着说道。
“是呀,家家户户的孩子都这么过来的,家里有大的,那还好,能帮着带弟弟妹妹,要是没有大的,就被锁在家里头。”郑月秀叹了一口气说道。“对了,珍珍,到时候,你们班上的孩子肯定有带着弟弟妹妹上学的。”张珍珍脑子里已经听到婴儿的啼哭声,小孩儿不懂事的胡闹声。
沈安平从张大伯家出来,又去了木工家,他之前在这里订做了织布机和纺车,今天他要再订一个轧花机,他们这几天收获了不少的棉花,光靠他们手工去籽这个法子不可取,而且他们夫妻商量过了,到了村里种棉花的时候,趁机把村里的棉花籽掉包,换成空间里的,至少空间里的是改良品种,能增加棉花的产量,到了收获的时候,大伙儿也能多分些棉花,年底多有些分红。大家的生活殷实了,他们家过的好日子,也不会太显眼,村里几年预留了八十亩地种棉花,光靠他们手工,什么时候才能把种子准备好。
沈安平他们打得家具可算是大活了,他们做的多,两个大衣柜,两张桌子,一个橱柜,四个箱子,一张饭桌,八把椅子,四个小板凳,还有厨房里头用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些都得做,厨房的东西,虽然他们家有一套,但是还得留在惠安牧场里,那里他时不时的还得住一住。
从木工家里出来,沈安平还没有回去,他去了石匠家,他打算定做一个小磨盘,他家不缺豆子,平常磨点豆浆喝,对身子骨都有好处,还有一套石桌石椅放到院子里,夏天吃饭用,也凉快。
转了一圈,算是把家里需要用的大件东西定制好了,至于其他小件的东西,等他们住进去之后再添置。
转眼就到了正月十四,当天张珍珍回到杜家村,把她从王村弄回来的铺盖卷又背到村里小学去,把宿舍整理了一番,炕也烧热,炉子也点着,排排屋里的冷气和湿气,连着烧了两天,宿舍总有点人气。
正月十五元宵节,两人也没吃什么汤圆元宵的,就煮了两碗梨水。
“安平,算算日子,咱们一家坐在一起吃汤圆,还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吧,自从大女儿考上大学之后,她几乎没有在家里过过正月十五了。”没办法,正月十六以后才开学的时候年份还很是少。
“是呀,苗苗三岁之前,咱们还给她送灯呢。”苗苗是他们的外孙女,二女儿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了。
“咱们家一边吃着汤圆,一遍看着电视,现在是两样都没有,就咱们两个,真实没意思。”张珍珍两人没有过节的气氛,围着炉子喝完梨水,两人就进入空间,再次进行体力劳动,空间大了也犯愁,虽然沈安平前一辈子是公务员,但是经常下地干农活,骨子里是正儿八经的农民,农民对庄稼可是看得十分重,他们即便是说要是两人实在干不过来,就让地荒着,但是从心底来讲,他们还是不乐意的。
正月十六,一大早张珍珍就去学校报到,上午学校里要开会,对新学期的工作进行安排,村长单独对张珍珍教育了一番,主要还是要求她注意教学的方法,毕竟初中和小学还是不同的,最起码孩子的年龄要小一些,让她在这方面多注意一些。
上午十点开始,家长66续续的带着孩子来报到,当家长交学费和书费的时候,张珍珍看着都心酸,不到一块钱的学费,有的孩子家长拿着一沓子毛票前来,有一毛的,更多的确实几分钱几分钱的,更有的家长局促不安,因为他们没有钱给孩子交学费,请求先让自个的孩子上学,等他们有钱之后就补上学费,还有的家长没钱,拿着半袋子粮食过来,充当学费,还有的孩子眼巴巴的看着别的孩子来上学,但是因为家里没钱,家长不让读书。
就这学生报道的一会功夫,张珍珍看到了六十年代农村的穷困,“珍珍,你看家里只能凑够孩子的学费,这书本费确实拿不出来,能不能让孩子用旧书,用沙盘写字。”一位家长说道。
“嫂子,这是我做不了主,你等一下,我问一下校长去?”张珍珍还是第一次碰到这种事情,拿不定主意,最后只能请示校长。
校长这种事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