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开始议论纷纷起来,有的小声的说道:
“我皇真是头脑晕,刚发高烧很难退,金兵勇猛多难敌,轻松迈过居庸关,如此还吹抗金兵,辽要灭亡在眼前。”
这位有见地的大臣一说完,旁边听着的大臣也跟着取笑的说道:
“老弟之言很现实,天灭辽国用祚帝,要是换了其他人,辽国确实很难灭。”
两个人站在那里嘀咕着,都觉得各自话说的很风趣,忍不住呵呵的笑起来,这两位知道,头脑发热的天祚帝要想逃,谁都拦不住。
而天祚帝要想打谁也别想拦,这就是一个特别有个性的皇帝,同时自我感觉是一位很有头脑的皇帝。
他感觉自己的兵马和金兵的交战过程中,损失了很多,可这并不阻碍他打败金兵的能力,自己的土地虽说损失了很多。
可这并无法阻挡,他率兵马,再夺回来的机会,以往的损失尽管很多,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打跑金兵,不同样还会夺回来吗?
再说了,正如耶律大石所说的那样,金兵有何可怕的,他们远道而来,在辽国无际的大草原上,孤军深入,地形又不熟悉。
另外一方面,他们后续兵马济养无法及时得到补充,又怎么可能会打败自己呢。
当听到探前来报信说,金国兵马穿过居庸关直奔蒙古纵深而来,天祚帝特别高兴,想将金国前来进攻的精锐部队,一举消灭在大草原上。
还有一个让天祚帝特别恼火和生气的就是,耶律大石这犊子,总能想出令他意想不到的问题,让他头痛,给他上眼药。
别的不说,他在南京打着抗金的旗号,背着自己竖起了一个新帝,结果天不作美,扶起的皇叔没两天半便妖折了。
随后他是奋力抗金,结果是连战连败,节节败退,最后丢失了南京城,夹着尾巴厚着脸皮又跑到自己面前来,巴巴一通神讲。
把自己说的迷迷糊糊的,五迷三道的,云里雾里的,逼的他实在没法,只好大度的饶过他“立新帝”之罪,重新启用他坚守居庸关。
这犊子也不给自己撑脸,派给他那他多的兵马,让他到居庸关坚斗,凭借着如此险要之地,他不担没有守住,还被人家抓活的。
一个在辽国臣民的心目中的大英雄,就这么一夜之间,在众人心目中给打的粉碎,让他感到特别的愤怒,也感觉到耶律大石的无能。
私下里,天祚帝也在和臣下商量和分析着,居庸关如此之险,为什么大石就败给了金兵了呢,最后他们一致认为:
大石兵败,完全是他极力的劝自己,不抵抗,避开金兵的精锐,能逃多远逃多远。
他一直在鼓吹自己,凭借着在南京城中,培养了那么勇猛的辽兵,最后都没有抵挡住金兵的冲杀,就算有险关坚守,怕也无法抵挡金兵的攻势。
正是他的这个观点,给辽兵们带来了很坏的影响,导致了辽兵没有更大的信心战胜金兵,让那么险要之地,失守,本人还被活捉。
同时导致了,金兵日后一马平川毫无拦阻的,直奔蒙古纵深而来,所有的这些失利,完全是这位自命不凡的耶律大石所造成的。
天祚帝觉得凭借着自己的大度和宽容,所有的这些都能忍受,也都能原谅,他也觉得自己作为皇帝,辽国的最高统率,是很通情达理的。
对于耶律大石的连连兵败,他理解,也懂得胜败乃是兵家常事,只要重新再整旗鼓,自然同样还可以有机会与金兵苦战到底的。
只是听说,当耶律大石被活捉之后,竟背主求荣,成了金国的金龟婿,这个事实的问题,无论如何天祚帝都不能认可的。
从这一点就足可以看出来,耶律大石在一个两面三刀,不可信任的人,再看到他,就得狠狠的给他来一个,万马分尸才能解自己的心头之恨。
自己如此的信任他,如此的相信他,反过来,令人无法想向的背叛了自己,给辽兵上下,带来了极坏的影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同样也给负有斗志的将领们,起了一个不好的头,如果每一个将领在未来的日子里,看情况不好就投靠大金国。
那大辽能不灭亡吗?辽国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完全是因为有了耶律大石,这种忘恩负义,没有正义的混蛋所造成的。
要说大度,将这些完全不放在心里,当探马又报出,金兵穿过居庸关向内部纵深而来的时候,给带路的不是别人,确实耶律大石。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天祚帝坐在那里差一点点就吐出血来,好在自己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