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晕过去,想他一世英明,女儿路昭容何等出色,怎么就出了这个玩意?
所以路家主根本就没那心思想别的,一心只想帮赵诩处理干净身后的尾巴。
然,一时不察,这小子竟又中了后梁大皇子的计,这还不算,当时推荐将领时,路家主给赵诩挑了一个虽然不聪明但是稳妥的,却不知为何赵诩为何没选。
如果说,赵诩没想那么多,只是一心觉得穆向晨就不错。路家主会不会活活气死?
只得半日,中书省便下了最后的旨意:暂时搁置徐大人的人命官司,以国家大局为重。
徐大人即刻领兵出征,奔赴了咸胜府。
由于徐大人,熟门熟路,只有四日的功夫便到了咸胜府,打了常治一个措手不及,小胜一场,提振了些士气。
倒是常治,恨的牙痒痒:这老小子贪了那么大的事,竟然还来的如此之快。早知道当初就应该派人直接弄死他。
其实常治到底年轻,低估了延庆帝对朝廷的统治力。
尽管大晋的官制与后梁不尽相同,士大夫与皇帝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纠错,相互平衡。
但是在有些大是大非面前,相互制约就会变成相互体谅,上下一心,共度难关。
那么为什么这个漏洞,百里蓬没有发现?如果常治敢问,百里公子一定会:
“本公子又不是你的门客,怎地还要求我事无巨细?”
“自己没脑子,还要怪我不成?”
再者说,给常治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去问,他知道百里蓬瞧不上他,这一问更瞧不上了。
抛去这点不看,常治最近的日子还是很滋润的,因为他在军中的地位空前高涨。
为什么呢?
前面他稳定住了局面,军中上下对他的印象改观了些,但是仍然主张要请朝庭再派主将过来。常治想要阻拦,却也是没有理由,更不方便阻拦。
当然他自己提出来主动出击大晋,军中将士更不会同意,而且他的威望也不足以让他号令三军。
所以常治便使了些手段。
频繁的组织众将到中军来商讨作战事宜时,常治时不时的说上一两句,引得众将侧目。次数多了,众将士觉得这六皇子也不是那么庸碌,有些见解。
先给大家搞个前期心里建设,顺便吸取众将的建议,改进自己的计划。
然后再让潜伏在穆向晨军中的暗桩,挑动大晋殿前军派系和守军派系的械斗。人心不和,军心大乱,岂有不败之理?
再接再力,给穆向晨发出密信‘指点’一番,本想着后梁军中得做些什么,他才能相信,没想到这么容易。
不过该做的戏,还是要做的,以防穆向晨突然警醒或是被谁提点,进而坏了事。
最后就剩下最关键的一环了:
“报!大晋兵马有异动!”正在军营里商讨军情的将领们一脸懵,没人说话,常治一听不得不自己接上:
“怎么回事?你说清楚点!”穆向晨这个蠢货,还真动了。
“刚发现,大晋有一队人马正往前常山的东岭而去!”
“东岭?难道……”
“六皇子,看这样子这穆向晨是打算绕过来包抄我们?”
“六皇子我们应该早做防备!”常治看了看他们,却道:
“防备?我军主将刚刚被杀,你们难道不想着报仇吗?”
“昨个你们不还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这……”您水平不行啊,咱们不敢妄动啊!
“倒不如趁着这次机会,反杀他们个措手不及!”
“大家且来看!”常治这时候不拿出点真本事是不行的,一味的隐藏只会让他错失良机。
他自信的在地形挂图旁,指点江山。
如何诱敌深入,如何伏击,如何策应,如何迂回包抄,如何攻城……
一整套的作战计划脱口而出。
众将士不禁有些惊讶,如果六皇子这样的也算是庸碌无为的话,那么他们算什么。
知道什么是心服口服吗?现在看看在场的这些将领们的状态就知道:
点头的、不说话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
简直是一言难尽。
最后只有:“六皇子,您下令吧,我们跟着你干!”
所以,穆向晨大败,一点也不冤枉,理所应当。
常治稳定局势进而大败穆向晨,占领常山郡的消息,传回了后梁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