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调廉丹回来,可廉丹联合庸部牧史熊一起给王莽写了一份保证书,发誓一定要彻底打败敌人以后才回去,并告诉王莽,后勤粮草的问题完全不用担心,自己有能力搞定。而王莽居然也相信了廉丹的鬼话,安心留廉丹在外督战。
二十万大军的粮草,怎么凑啊?如果这个问题你要问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战功赫赫的名将的话,我想他们也不太可能能回答上来。但,廉丹却自有办法!
“还能怎么凑?羊毛出在羊身上,从老百姓身上往下薅呗!”
廉丹带着部队先不急着和蛮族开战,而是先搜刮一番,搜刮完了以后,再给老百姓加赋税。
还有粮食的老百姓,那就强令上交,没有的,那就服徭役!还有钱的,那就强令你出钱,没有的,也没关系,反正新朝有五均赊贷制度,可以到官府衙门办理贷款,然后上交就行了,至于还的问题,那我廉丹就管不了了。
反正总有办法能搜刮你们!
面对如此层层盘剥,老百姓不反才怪!
可以说,老百姓对于太师王匡和廉丹这两个名字,已经有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而樊崇当时在想,要是能和这样的人打上一仗,扬名立万,指日可待啊!
因为,他想体会一下“为民除害”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当然,樊崇也不是英雄,他也不会那么好心去帮老百姓铲除这些为非作歹的恶人,他心里想的或许还
有其他的东西。
终于,樊崇等待的机会来了!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壬午)四月,王莽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兵攻打樊崇。双方会战的地点在成昌,而当时樊崇对于这次战斗也很重视,为了不至于出现误伤误打的情况,樊崇下令让士兵全部用朱砂纹眉,并给自己的这支部队起了一个新的名字!
赤眉军!
而樊崇的机会没有白等,这一仗注定要让他和他的赤眉军扬名立万,青史留名。此战,赤眉军以摧枯拉朽的态势,如狂风扫落叶一般击溃了王匡和廉丹的腐败部队。彻底打响了赤眉军的名号!
反观王匡和廉丹的作为,却还不如农民起义部队的水平,而且更为可耻的是,王匡,廉丹所到之处,皆民不聊生,哀声哉道!
“宁逢赤眉,不逢太师(王匡),太师尚可,更始(廉丹)杀我!”
有此暴虐贪腐之人秉政,王莽焉能不败?
樊崇并没有打算要就此放过太师王匡和廉丹,于是赤眉军一路将此二人追杀到无盐(今山东东平以东),太师王匡虽然打仗的本事稀松,但是逃跑的本事可是一点不落下风,就这样,从赤眉军手里逃了出来,逃回了洛阳。
但是廉丹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不仅没有能逃出去,反而被赤眉军围追堵截,切断了所有可能逃跑的出路。
“蚍蜉虽微,犹敢撼树,我廉丹虽败,不丧更始气概!”
在被赤眉打败逃亡无盐的时候,廉丹先托派亲信将将军大印和韨服,节杖交付王匡,并说出了一句让人值得尊敬的一句话。
“小儿(王匡)可走,吾不可!”
“贼兵势重,廉将军!保重!!!”王匡含泪拜别廉丹,而廉丹却什么话都没有说,脸色木讷而沉重!
“死!我也要选择战死,不能让这帮贼匪小瞧了我廉丹!”
此一去,再无廉丹!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壬午)新朝大将廉丹战死于无盐!他手下的校尉汝云,王隆等二十人依然拼死抵抗赤眉军,最终全部战死。
“廉公已死,吾谁为生?”这一句话语书尽廉丹生前骨气,足矣!
每个人都有令人肃然起敬的一面,那怕恨他的人再多。
樊崇的部队在战胜廉丹的部队之后,后又开赴颍川(今河南许昌禹州),并且还把壮大的部队分为两拨来进行管理。一拨由自己和逄安带领,另外一拨由徐宣,谢禄,杨音带领。
但连年连月的征战让樊崇的部队产生了厌战的情绪,很多士兵跟随樊崇起兵,但最后却战死他乡,每次行军打仗的时候,士兵都会忍不住落泪,而由于产生了抗战的情绪,导致士兵无法专心作战,而长此以往下去,整个部队的军心可能会涣散掉。
怎么办?难道我们赤眉军要不战自溃吗?
当然不会!
樊崇是个聪明人,他用自己最擅长的手段
,有效地稳住了军心。
“将士们,长安乃是汉室王气的聚集地,如果我们一鼓作气拿下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