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ww. 95txt .com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辛未)巴蜀氐族人李骧纠集当地百姓占据乐乡造反,一时之间,流民群起响应。
李骧,字元龙,五胡十六国时候成汉开国皇帝李特的兄弟。
要说起巴蜀的氐族李氏家族,那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的身份。
造反者!!!
他们一家人都是造反的材料,先是李特的三弟李庠造反,后来又是李流和四弟李特造反,然后是二弟李骧造反。
他们一门四兄弟简直就是为造反而生的。
当时李骧造反的原因是因为巴蜀的流民逃难到荆州和湘西一带谋生,遭到了当地土著居民的抵抗。
对于李骧的造反,当时南平(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南坪镇)的太守应詹给出的态度是,必须铲除,以绝后患。
而当时跟着应詹一起参加讨伐的还有醴陵(位于今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县令—杜弢(晋书中记载名为杜弢,资治通鉴中记载名为杜苾)。
杜弢,字景文,出生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的爷爷是符节令(秦汉时期官职,六百石,主要负责掌管玉玺,虎符,竹符等重要的官职凭证,同时也担任受封印信的工作)杜植,他的伯公是灭东吴的西晋大将杜预,他的父亲是略阳将军杜眕。
放在当时,完全就是典型的豪门望族。
不仅如此,杜弢还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在很早的时候,就被州里推举当了秀才(隋唐之前,没有科考制度出现,所以人才的选拔一般都以身份出身和孝廉察举两种方式为主)。
当时属地爆发了李庠的动乱,杜弢为了避难,只好选择来到南平。
南平太守应詹很欣赏杜弢的才华,于是果断任命他担任了醴陵县令。
其实在西晋那个年代里,看重才华而得到任用的毕竟是少数,应詹之所以如此抬举杜弢,那还是因为杜弢的出身好。
杜弢当时跟着应詹打败了造反的李骧流民暴动,让南平这个地界暂时安宁了一会儿。
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更大的暴风雨还在后面!
当时李骧的造反部队被应詹和杜弢击败之后,这股造反势力开始往荆州和湘州一带逃窜,当时坐镇荆州的刺史是王澄(之前在《王如传》中提到)。
王澄自然不允许如此隐患留在自己的地界,所以果断派出自己的内史王机去讨伐李骧这帮流民。
李骧造反的规模毕竟是小打小闹,面对荆州刺史王澄这样的镇压,肯定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
当然,李骧也很识趣,果断选择了向王澄投降。
而王澄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只是假意接受李骧的投降,然后等到李骧放松了警惕之后,便趁机杀掉了他。
王澄算是灭掉了李骧这个潜在隐患。
王澄这个不按套路和正常人思维出牌的家伙,在杀了李骧的造反部队之后,开始公开把李骧的老婆当做奖赏
分给手下人,并且他为了彻底解决这帮在荆州的蜀地流民,采用了极其残忍的处理手段。
投江!!!
王澄一方面为了泄愤,一方面为了消除隐患,在李骧投降之后,公然诛杀了八千多蜀地流民,并且还将这些人的尸首扔到江里,企图以此来威慑这些流民部队。
王澄天真的认为这样的办法,肯定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可王澄实在太不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了。
这帮蜀地的百姓本来就是为了生活才成了亡命之徒,他们连命都豁出去了,还在乎什么杀鸡儆猴的效果?
所以说,王澄这种偏激的做法,不仅没有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反而还让已经投降的流民,再度聚集起来,继续造反。
二百五就是二百五。有时候你都不知道他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当时蜀地的流民杜畴听闻了王澄这骇人的举动之后,果断纠集旧部,在荆州起兵造反。
这下好了,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王澄算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了。
本来荆州就已经够乱了,结果湘州也不安宁!
当时湘州(晋朝时设立,治所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也有大批量来自蜀地的流民,当时湘州的参军冯素因为和一个叫汝班的蜀地流民有过节(具体什么过节,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便暗中跟湘州刺史荀眺反应这个情况。
冯素是个不嫌事儿的人,就因为他和汝班有点矛盾,便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