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ww. 95txt .com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辛未)
对于大隋王朝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年份。
在这一年,隋炀帝干了几件大事。
首先是隋炀帝杨广坐船从江都(位于今江苏扬州市江都区)沿着大运河一路游览到涿郡。
如果是普通的领导下基层来体验民情,或许并不奇怪,但喜欢讲排场的隋炀帝在出发去往涿郡的时候,从选部(三省六部制里的吏部,负责官员的审核考察和任免工作),门下,内史,御史四个机构里面抽选了三千人随行。
如果只是跟着领导一去出巡的话,或许并不算什么,但坑就坑在,这三千人,全都得跟着皇帝的龙舟走。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皇帝的龙舟游览到哪里,这帮人就得走到哪里。
而且这帮人不能乘坐任何交通工具,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自己的十一路公交车(两条腿)跟着龙舟走。
我想,即便是体力再好的竞走运动员,恐怕也受不了。
果不其然,这倒霉的三千多人就这样硬生生的跟着隋炀帝的龙舟徒步行走了三千多里地。如果要是放到现在用手机记步数的话,这帮人的徒步计数绝对比我们任何人一天走的都要多。
这三千多人最终因为耐不住饥饿和寒冷,大多数人在路上饿死和冻死。
可怜啊!!!
但隋炀帝似乎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依旧我行我素的干着自己的事情。
除了游幸以外,隋炀帝还对东北地区的邻居打起了主意。
那就是高句丽。
说起高句丽,大多数人在电视上都听过这个名字,高句丽这个地区,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是中原王朝重点照顾和提防的对象了。
原因是因为这里的少数民族众多,且民风彪悍,拒不与中原合作,而且还时不时跳出来老闹事,搞的中原地区的王朝对这个小国家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隋文帝活着的时候,高句丽就打过辽西的主意,当时高句丽的王是婴阳王高元,这货虽然表面上和隋朝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但背地里却在积蓄力量,蠢蠢欲动。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戊午),自以为实力足够的高元,联合靺鞨人一起偷袭辽西,但是却被驻扎在营州的总管韦冲一战干跑。
辽西起了战事的消息传回朝廷之后,隋文帝气的肺都快炸了,当即下令派自己的儿子汉王杨谅和大将王世积担任行军元帅,分水路和陆路两路兵马,共三十万人一同出击,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高句丽王。
当时担任水军总管的是名将周罗睺,他当时直接带舰船从东莱海口出发,直奔平壤城,结果没想到还没赶到呢,半路上就碰到了台风,大半船只受损,无奈之下,周罗睺只好带兵返回。
本以为出师不利会对隋军产生影响,却不想,隋军这边一点事儿没有,反倒是高句丽王高元有
点坐不住了。
高元是个怕事的家伙,眼看大隋朝兴兵来问罪,吓得赶紧派使者前往洛阳谢罪。
不得不说,高元是个很识相,且很会拍马屁的人,在他的谢罪表里,自称自己为“辽东粪土臣元”。
为了活命,不惜把自己比作屎,怕是再没有如此无下限的人了。
隋文帝见高元如此识相,也就原谅了他,并继续保持和高句丽之间的往来。
如果是隔代仇让隋炀帝感到愤怒的话,那还不至于后来发兵上百万前去讨伐高句丽,真正让隋炀帝感到气愤无比的是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发生的一件事。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丁卯)隋炀帝巡幸西域的时候,接见了东突厥的启民可汗,巧的是,当时高丽的使者也在启民可汗的大帐里。
宴会上,隋炀帝接见了这位来自高句丽的使者,并且还对这个使者发出了邀请。
“回去告诉高元,有空来中原转转,朕在洛阳等着接见他。”
本来是一句很亲切的问候话语,结果传回到高句丽王的耳朵里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噩耗。
“隋炀帝邀请我到中原转转,保不齐是想替他父亲报当年偷袭辽西的一箭之仇,万一我要是去了回不来怎么办?”
这可能是高元当时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他天真且多疑的以为隋炀帝会害死自己,以为这个大国君主会斤斤计较。
如果隋炀帝要真是小肚鸡肠,那周边的那些小国家怕是都得被灭掉了。当真是以小人之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