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李子通已经渐渐在淮南做强了势力,并且一度打到了江都,逼的江都太守陈棱无计可施。
陈棱虽然和杜伏威有过节,但好在杜伏威已经归顺大隋,大家都是同事了,自然朝廷的事儿,就是彼此的事儿,尤其是在这个生死关头,大家更得同心协力,同仇敌忾。
所以陈棱拉拢杜伏威来增援江都,以抵抗李子通的攻势,同时,陈棱还心血来潮的又叫来了一个帮手。
来自毘陵的沈法兴。
沈法兴也是隋朝末年的一路割据势力,比起杜伏威来说,沈法兴的实力并不算大。
陈棱为了能够解围江都,特别送了几名重要的人质(有可能是自己的亲属)到杜伏威和沈法兴的地盘上去求救兵。
本来这种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想法是好的,可坏就坏在多了也会出事。
杜伏威带着人马从历阳赶赴江都救援,沈法兴从毘陵出兵江都救援,结果两路势力到了江都大门口,却谁也不打算继续往前走了。
都在等着对方先进入江都,和李子通的势力好好厮杀一番,然后自己好从中取利,结果两方势力在江都的边上搞起了“等待战术”。
既然大家谁都不想出力,都想捞好处,行,那就等着吧!
李子通见两路
人马都想看对方笑话,于是便分别用奇袭战术偷袭了一波这两家增援部队,搞得两家焦头烂额,互相打了起来。
两家一开打,可这一下就苦了江都的陈棱,陈棱眼看着两路增援部队近在眼前,却又谁也不来救自己,这心中也是五味杂陈,甚至有点想哭的意思。
结果,陈棱还是没有能够顶住李子通的攻势,被李子通赶出了江都,自己只好逃命去投奔杜伏威。
杜伏威看着李子通得意的进入了江都,这心中也是憋着一股火,但是又没有办法,只能是忍了。
此后杜伏威便一直和王世充合作,彼此之间保持一种所谓的同事关系,王世充想占据洛阳当自己的王,而杜伏威则想在淮南当自己的地头蛇。
可是,王世充毕竟成不了大气候,李唐迅猛的攻势让杜伏威感觉到王世充的末日行将来临。
眼看着洛阳就要被李世民铲平,王世充转眼就很有可能变成阶下囚,那么自己以后的日子可能就不太好过了。所以,杜伏威在等着幸运降临到自己身上。
等来等去,终于等到了希望。
当时李世民为了瓦解王世充的势力,特别派了使者去游说和劝降杜伏威。
起初的杜伏威还稍微表现了一下自己的演技,说什么,我是大隋的忠臣,宁死也不能背叛大隋之类的话,好让使者确信,自己不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墙头草。
可在使者说出投降后优厚的待遇条件的时候,杜伏威则表现出了自己绝对的厚脸皮。
只要给我官当,我杜伏威就投降。
使者把杜伏威的意见带回去给李世民听,李世民随即上表自己的父亲,请求父亲加封杜伏威官职。
李渊接到李世民的奏表之后,也在考虑,毕竟洛阳如果要是多了杜伏威这么一股增援力量,那么拿下王世充又不知道要浪费多少人力和财力,倒不如答应杜伏威的条件,好彻底瓦解王世充的力量。
可是这个官职如果封的小了,就怕杜伏威不干,好歹人家也是封过楚王的人,随便给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去敷衍他的话,杜伏威肯定不买账,到时候别事儿没有谈成,反倒逼的杜伏威再和王世充联合起来,可就不太好收拾了。
可是如果官封的太大,那么就怕杜伏威投降之后,不给好好办事儿,应付差事一样的去打仗,那是不是点得不偿失了?更主要的是,万一封的官儿太大,到时候他要是在朝廷里面有了党羽,搞结党营私,再起兵造反,那将如之奈何?
怎么弄都没法收拾!
李渊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把官封的大点比较好,毕竟现在大唐正是用人之际,多一个朋友,就少一个敌人。
李渊下令封杜伏威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尚书令是个正二品的官职,在唐朝历史上,只有唐太宗(秦王)李世民和唐德宗(雍王)李适真正担任
过,虽然郭子仪也曾被皇帝赏识,要封尚书令,但是郭子仪死活不当,后来晚唐时期,邠宁节度使王行瑜向唐昭宗逼宫索要过尚书令的官职,但是没要成),同时还兼封江淮以南安抚大使,负责招降江淮以南的叛军归顺大唐。
接着,李渊又多封了几个官爵给杜伏威,首先是加封上柱国,然后又封杜伏威为楚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