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是损兵折将,伤死严重,而后方的掩护重任则全部落在了徐世勣的身上。
徐世勣全权负责拖住宇文化及的部队,放在以前的话,这是李密对他信任,才给他这么好的立功机会,可是现在却不一样了,李密留徐世勣坐镇黎阳断后,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在李密诛杀翟让的这件事情上,很多瓦岗的元老功臣就已经对李密的为人产生了怀疑,只是碍于形势才不便发作,可是随着李密在瓦岗一手遮天以后,很多矛盾也渐渐爆发了出来。
李密起初拉拢人心靠的是优厚的待遇,可是在他杀了翟让,成为了瓦岗的唯一股东之后,一切都变了。
他开始撕下了自己伪装已久的外衣,开始变得不近人情,甚至抠门小气。
士兵们拼死拼活在外攻打粮仓,打下之后,不仅什么赏赐都得不到,甚至就连粮食都分不到多少,这让很多士兵开始对李密渐渐生出了不满。
除了不满以外,还有寒心。李密这个人,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双重标准,对于刚刚降服自己的人,好吃好喝,穿金戴银赏赐着,可是在正式成为自己的一员之后,李密便不再给予厚待,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开公司做买卖的生意人形象。
久而久之,瓦岗的内部已经开始渐渐滋生出对李密不满的情绪,这种不满
的情绪开始在瓦岗迅速弥漫开来。
再一次宴会上,憋了很久的徐世勣,在酒劲的鼓舞之下,当众开始揭李密的短处,搞的李密实在下不来台。
酒后吐真言,徐世勣把大家的不满,以另外一种形式给李密回击了过去,颇有点像员工数落老板的意思。
李密当然不会高兴,在听了徐世勣的酒后真言之后,李密更加坚信一点。
徐世勣原本就是翟让的亲信,自己当年杀了翟让,想必徐世勣一直怀恨在心,早就想找机会发作吧?
一般在古代的宴会上,员工顶撞上司最终的结局都会是被杀,可是李密却不想这么做。
确切来说,是不敢!
杀了徐世勣,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不说折损一员大将,就从舆论方面来说,瓦岗的士兵的不满情绪必然会更加严重,甚至还会影响到瓦岗的扩招计划,让天下想投奔瓦岗的人说李密是卸磨杀驴,睚眦必报的小人。
如果还留着,保不齐那天徐世勣也学一把自己杀翟让,那到时候可就不好了,倒不如把他调派出去,眼不见为净。
于是,满怀对李密不满的徐世勣被调派出镇黎阳,就此,彻底和李密说了拜拜。
送走了一个不喜欢说好听话的员工,李密开始更加放纵起来。
他想要向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证明一下,没有他们,李密活的更好,瓦岗也会更好。
为了聚拢人心,也为了拉拢人加入瓦岗,李密决定开洛口仓放粮。
注意,是放粮,不是赈粮!
一般在电视剧里,老百姓因为饥荒活不下去了,朝廷开仓赈粮,以此来救济百姓,这种场景虽然有,但是在历史上可不多见。
此外,开仓赈粮的前提是人口锐减,容易引起民变的情况下才会实施,发放的也都是数量定额的救济粮,并不是想给多少就给多少的乱发。
很显然,李密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在放粮的过程中,各路人马纷涌而至,种地的,做买卖的,甚至连打家劫舍的强盗都来凑这个热闹了,许多人抱着能拿一斛就不拿一斗的精神,开始肆意索取粮仓里面的粮食,一只手不够拿的,就双管齐下,一个人拿不多的,那就携家带口带上七大姑八大姨来取粮。
而李密也没有设置相应的官职负责清点发放数量,任由百姓白拿,很多人因为拿的实在太多,没有办法,只能丢一些在路边,然后兴冲冲地跑回家去;那些被丢弃在路边的粮食,也没有人去捡,反而是来往取米的车马把这些没人要的粮食全都践踏的不成样子。
家里没有瓮,罐的,就用编织的箩筐去装,拿了米的百姓,直接跑到洛水边淘米,短短一天的时间,洛水数十里都是淘米漏掉的白米,远远望去,就好像是白色的沙子一样。
人性的贪婪在这一刻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这种跟商场里面搞
促销大甩卖一样的行为,不仅没有收获赔本赚吆喝的效果,反而还滋生出了升米恩,斗米仇的情绪。
反正你也不管,我想拿多少就拿多少,你要是不让我多拿,那就说明你小气,不够诚意。
在疯狂哄抢了半天之后,有些瓦岗的官员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