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离它不远的洛阳却是个值得一抢的地方,保不齐王仙芝会带着人马到东都洛阳去抢劫。
况且,从阳翟到洛阳的距离只有一百三十公里,就算是拄着拐杖蹒跚前进,几天也能到达。
朝廷为了防患于未然,决定派已经升任昭义节度使的曹翔前去保卫东都的安全。
曹翔亲自带着五千骑兵和从义成节度使那里调来的一批人马,火速赶往东都增援。
与此同时,朝廷还派时任左散骑常侍的曾元裕担任招讨副使,全权协助宋招讨使的讨逆工作,同时在东都镇守;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率兵两千把守汝州和邓州的交通要道,截断从郏城前往东都的王仙芝起义军。
朝廷的行动很迅速,可王仙芝的行动也并不慢,在行军了几日之后,王仙芝已经带着人马来到汝州,准备好要与李福展开交战。
为了做长期的打算,朝廷又调遣邠宁节度使李侃和已经担任凤翔节度使的令狐绹各自挑选一千士
卒和五百骑兵驻守陕州和潼关。
之所以朝廷会这样安排,主要还是因为一百二十一年前安史之乱的教训所致,东都洛阳离长安的距离只有三百六十公里,虽然从洛阳到长安有函谷关和崤函古道可以把守,但在由于常年的河水冲刷,河道下切,导致古道已经没有以前险要,想过去简直再容易不过,加上自汉代以后,函谷关的防御地位下降,曹操后来干脆在潼川附近设立潼关,后来历经时代变迁,潼关也受自然环境的侵袭变得重要性不太明显,后来武则天时期,干脆把潼关搬到了河滩位置上,南依秦岭,北靠黄河,形成了拱卫长安的屏障。
朝廷的打算确实很有先见之明,但王仙芝显然也不是吃素的,乾符三年(公元876年丙申)九月初二,王仙芝攻克汝州,打破李福的防线,成功杀入汝州城中,杀掉了刺史王镣。
王镣并不算是个什么大人物,王仙芝也没有把他当成一个大人物来看待,认为杀了就杀了,反正留着也只会给自己找麻烦。
可他却不知道的是,王镣虽然不是大人物,但他有一个哥哥,却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此人名叫王铎,时任宣武节度使和同平章事。
此时的王铎还在宣武这个基层外派锻炼,在不久的将来,他回再度返回朝廷,参加到讨伐起义军的队伍行列中来。
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用不了十年,甚至连一年都用不了,王铎将会踏上讨逆的道路。
汝州作为洛阳的东南门户,它的失陷,让东都的老百姓有点坐不住了。城中的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个个都扶老携幼,打包整理日常用品和铺盖卷,马不停蹄的逃出了东都洛阳。
朝廷一看东都人心惶惶,害怕局势失控,为了能够有效瓦解起义军,朝廷想到了用招安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九月十一日,朝廷下达了诏令,告诉诸道节度使和地方领导,只要王仙芝愿意不闹事,愿意接受招安,那就封他官做。
在诏令还没有传到王仙芝耳朵里的时候,王仙芝依旧在卖力攻打着洛阳附近的州县,在饶到河南北面攻克了阳武之后,王仙芝把目标瞄准在了郑州。
但在这里,他遭遇了自起义以来的第二次惨败。
击败他的是昭义军的一个监军官员,名叫雷殷符。
当时雷殷符在中牟屯兵,王仙芝前来洗劫郑州,却不料雷殷符的抵抗实在是太过于顽强,差点把王仙芝的人马全歼在这里,为了保存实力,王仙芝转而南下进攻邓州和唐州。
王仙芝的效率还是很高的,北面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到了南面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邓州和唐州不仅被攻陷,就连郢州和复州也沦陷了,这已经
不是光在河南地盘上闹事了,王仙芝的脚步已经踏入了湖北地界之上。
显然,进攻河南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改变策略进攻其他的地方倒有可能扩大自己的地盘。
到了十二月的时候,王仙芝起义军的铁蹄已经踏遍了申州,光州,庐州,寿州,舒州,通州等地的所有地界。麻烦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河南一带,甚至影响到了淮南。
淮南节度使刘鄴(yè)上表朝廷,请求派增援过来帮忙剿匪,朝廷在得知淮南的处境之后,调派徐州的感化军节度使薛能带着几千精锐士兵前往增援。
就在这个火烧眉毛的关键时刻,有人却撂挑子不干了。
这个人还不是地方上负责剿匪的官员,而是当朝的宰相。
郑畋(tián)。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