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屡次被光顾,差点被踏为平地。
阡能的起义给蜀中的其他土匪集团带了一个头,于是乎,这帮平日里特别老实的山头土匪集团,纷纷在此刻跳出来,趁着乱子,大搞洗劫,导致州县衙门的第一要务全都变成了剿匪。
可是闹事的人越来越多,州县就算是人手再多,也有管不住的时候,终于,这件事还是惊动了陈敬瑄。
对于在自己地盘上搞事的行为,陈敬瑄一直以来都是零容忍的态度,别说是明目张胆的搞事,就算是偷悄悄的也不行,所以,他决定趁着这次机会,对这帮平日里盘踞已久的土匪来一个一网打尽。
他调给自己的牙将杨行迁三千人,胡洪略,莫匡时两千人,分别前往蜀中各地平叛。
不得不说这陈敬瑄的个人业绩搞得实在是出彩,前脚刚出兵剿匪,后脚里面就得到了封赏。
这年夏天,陈敬瑄得到了朝廷封赏的检校司徒和侍中职务,甚至还被封为了梁国公,实在是不
知道他到底干出了什么实际业绩,能够得到这么大的封赏。
后来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业绩干的好不好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让上司看见。
显然,陈敬瑄在官僚做派方面,还是很有心得和经验的,他很清楚皇帝想要看到什么,那自然自己就得投其所好,竭尽全力去完成。
哪怕是没有,也要创造条件出来,就比如说之前搞得寻事人。
对于下面发生的情况如何,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他只要最后的结果!
自打阡能起义之后,很多土匪头子纷纷响应,甚至还有人带着人马前来投奔阡能,其中就包括罗浑擎,句胡僧,罗夫子等蜀中有名的土匪头子。
他们每个人麾下都有几千人,各个都是当地有名的一霸,要是和阡能联合起来,其破坏力自然是非常巨大的。
杨行迁等人虽然带的人马也不少,但是论战斗力来说,这帮蜀兵的战斗素养实在是不怎么样,平日里剿个小土匪还行,要是一帮凶悍异常,靠卖命过日子的土匪联合起来造反,那就有点招架不住了。
更何况蜀中很少有兵变和造反的情况,所以,蜀中的士兵很少会参加训练,自然能不能打赢,这就不好说了。
出师前几战,杨行迁就碰了一鼻子灰,不仅一场没有打赢,而且自己的人马还越打越少,打的杨行迁都有点心慌了。
随后,他便派人去找陈敬瑄,要求增兵。
这本来是个无可厚非的要求,但是陈敬瑄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却犯了难。
因为成都的人马能给的,都已经给了杨行迁,要再凑人马,那就只能把扫大街和站岗的也拉出去了。
但是,既然是有求于自己,而且是为了给自己创业绩,那自己就不能不管,虽然条件有点艰苦,但是想想办法,还是能够解决的。
随后,异想天开的陈敬瑄把仓库看大门的士兵全都拉了出来,送到了邛州前线。
陈敬瑄觉得,反正都是兵,只要人不傻,拿起兵器,那就能杀敌,就算是不能杀敌,去凑凑数也算啊,管他是看大门的还是扫大街的。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陈敬瑄实在不是什么合格的领导,这种馊主意居然都能欧想得出来。
杨行迁在得到了增援之后,随后与阡能等人在乾溪展开大战,结果不出意料也不负众望的再度打了败仗。
杨行迁有点慌了,这老是打败仗,再这样下去,自己可就得提着脑袋回去见陈敬瑄了。
于是乎,害怕被追查责任的杨行迁,索性搞起了冒功领赏的勾当,把就近村庄的村民拉来,然后冒充成俘虏送回成都,向陈敬瑄邀功。
按道理来说,这种杀良冒功的行
为,是很容易露馅的,杨行迁难道就没有想过吗?
我想,他应该是考虑过后果的,只是形势所逼,他实在是没有办法。
没想到的是,他这种行为,居然成功瞒过了陈敬瑄。
送回成都的俘虏,基本上陈敬瑄也不搞什么审讯逼供,更不来说服教育,直接全部斩首了事。
这帮村民也真是可怜,到死都没有能够把真相说出来。
杨行迁见陈敬瑄没有发现自己的愚蠢操作,心中窃喜,于是乎,胆子更大起来,由原来每天只送几个,变成每天送十几个,到后来,更是肆无忌惮,直接一天送杀不过上百个人过去。简直是丧心病狂到了极点。
陈敬瑄很给面子,一个不问,全部杀掉,也算是周全了杨行迁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