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画扇(一)
金秋八月桂花香,吴刚抱酒众人尝,虽然桂花酿酒没有古方,但劳动人民的智慧从来都无双,各个酒肆都使出浑身解数酿造,使大街小巷都飘散着桂花酒的芬芳,从而使斗酒诗文大会过后,人们对酒的痴念,只增未减。
这就致使那些远来的客商,和好不容易可以离开家的贵女千金流连忘返,一边品尝着美酒,一边看着这里的风土人情,倒也过得别样。
晨鸟初唱,东面的天空刚露出第一缕曙光,镇子的大街小巷就开始繁忙,贩夫走卒早早出摊,各色人等,也都早早离开了梦乡。
老百姓嘛,都习惯了为一家的老小奔忙,这么多“财神爷”,他们自然会将目标打在了这些远来之人的早膳上——刚出锅的包子芳香诱人的粘豆包,再伴着酒肆散发出来到的一阵阵的桂花香,很轻易就可以勾搭到这些老爷小姐的胃肠。
当然,这些人自然也不一般,只要吃到或者见到什么稀罕物什,也都不吝打赏,让这些小本的商贩,拥有之前几天的销售量。
宁松萝今日也起的很早,行走在已然热闹的大街上,闻着到处传来的早膳的清香,默默走向自己的小摊位,准备先坐一会儿班。
和众人过得欢天喜地不一样,这些天宁松萝夫妻还真过的有一点凄惨,虽然宁松萝有小摊,周举岩有月饷,无奈之前盖房全搭上,致使身无分文,还落了一身的账。
当然,他们来镇上的时候,身上也是穷的叮当响,虽然是有时候欺负周青,但毕竟人家也要生活,所以更多盖房子的原料,都来自于周举岩的赊账。
可巧卖砖瓦房梁的店铺的老板,就住在牛头村,所以周举岩一说名字,这边二话不说就赊账——周举岩的名声在那些地方已经十分的响亮。
而这个老板很显然就是个眼明心亮的,在人们听说镇子郊外有个周姓的乡捕,一身正气,浩然直立天地,除恶扬善,保一方平安之前,就已然“搭上”了周举岩。
因为有了周举岩,集镇上再见不到有人欺行霸市;因为有了周举岩,再见不到有不法之徒哄抬物价;因为有了周举岩,小偷小摸之人都减少,从而短短数日,镇子就有了新的气象。
当然,谁赊的,谁就负责来还,所以以后好几个月,周举岩的饷银就都有了去向,所以这养家过日子的开销,就自然而然的落到了宁松萝的身上。
但很显然,宁松萝和周举岩不一样,初来乍到,加之年岁很小,致使她好容易找到摊位,也没什么顾客,致使宁松萝的头发都要愁白了。
好在她的摊位就在好友渚紫笋的饭馆儿一旁,作为宁松萝的好闺蜜,渚紫笋自然不会让好友如此的困苦而不帮忙。
给钱当然宁松萝不要,于是渚紫笋就成了宁松萝免费的宣传员,迎来送往的,她总是将好友的本事挂在嘴上——而因为硬件良好,所以在渚紫笋的饭馆儿蒸蒸日上的时候,顺带宁松萝的卦摊也生意好了不少。
虽然算不上繁忙,但一天总有些许的银两进账,而由于宁松萝经过这一年多的研习,在玄学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对于一般的算命看相已经不在话下了。
偶尔镇中的大户,挖个荷塘啊,或者建造个花园之类的,也会找她过府帮忙,毕竟富贵之人不但享受富贵,更希望子孙福禄绵长。
在宁松萝卦摊的对面,则是一个画扇面的,摊主则是个三四十岁的落魄的读书人名叫冯俊楚。
此人身高不明,因为不是其每次出摊最早,不是伏案奋笔疾书,就是端详着画半天不动地方,反正总佝偻着身躯,完全看不出他的身量。
穿一件袖子被染料染的不成样子的粗布长衫,瘦削落魄,还总有意无意的含胸,让人觉得其的境遇不是一般的不堪。
但即便是这样,他却不似别的商家脸上带着谄媚的笑,而是态度疏离,总冷着一张脸,只有专心作画的时候,眉角才微微上挑,好似看到的不是字画,而是他日思夜想的情人一般。
说起“画扇”这门手艺,显然还是历史极其悠久的:
折扇又名“撒扇”、“纸扇”、“伞扇”、“掐扇”、“摺迭扇”、“摺叠扇”、“聚头扇”、“聚骨扇”、“棹子扇”、“旋风扇”。
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一般为学子文人所喜。
而“画扇”就是人们专门在空白的扇面儿上留下墨宝的一种行为,一般更为文人墨客所喜,争先恐后并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