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杏林圣手(一)
微风轻吹,杏儿飘摇,四五月份的时候,青色的杏子已然泛黄,甜糯的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散,将每个从旁经过的人儿包裹,好似要将其从头甜到脚。
县城南郊,杏子正长得好,一个个饱满金黄,好似正朝人们微笑,只不过经过之人一般都发现不了,这里的杏林竟然是泾渭分明的两块儿。
东面一块儿紧挨着山脚,一个质朴风流的木牌赫然矗立,上写几个大字——许家杏林,西边的一块儿挨着上山的小道儿,弯弯绕绕似有似无,将这片杏林缠绕,让人很难注意到拐角的一块儿山石之上赫然雕刻着几个大字——俞家杏海。
但不管是叫许家杏林还是俞家杏海,都不妨碍他们成为清丰县的一个著名的景点,不少文人骚客专门来此,不管是“杏花春雨”的美景,还是硕果累累的金秋,都不乏人观看。
当然,人们来了之后才会发现,更为惹眼的,显然是有关杏林的一桩美谈:
三十年前,大邺有位名医,名叫董奉之,此人妙手仁心不慕富贵,成名后,给人看病从不收诊金,只要求患者病愈之后,在他的家宅四周种下几棵杏树,意思一下就好——一般,重病痊愈种五棵,轻病痊愈种一棵,实在不便不种也没事。
但人们大多都是知恩的,所以使几年之后,其住处的四周杏树就有上万棵,远远望去,林深树密,茂盛葱郁,好似绿海一般,无边无际。
春季繁花似锦,微风轻过,就好似下了一阵杏花雨;夏月浓荫葱葱,树上的杏子果实沉沉甸甸、灿烂金黄,每每有人经过,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而经过时间的推移,董奉之已垂垂老矣,和其余人一样,而他也不想他一手的医术后继乏人,所以才收了两个徒弟——许清风和俞月明。
而真正故事,实际上才从这个时候的开始:
大徒弟许清风,毓秀淡然视金钱为粪土,悬壶济世,不在乎虚名,潜心研究医术,一心治病救人。给人治病,往往将病痛断绝于根芽之中,这就致使,明明医术超群,偏偏名声不大。
当然,这样性格的人,就很很容易顽固,就难免让人觉得木讷的不近人情。
“师傅,您不能喝酒!你的身体已然清创百孔,要是喝酒的话……”
“师傅,您不能吃肉!您看看的您的身型,此时已然比当年收我们的时候胖了三十斤,要是再吃的话……”
“师傅,您不能吃的太咸!”
“师傅,您不能吃的太甜!”
……
虽然董奉之知道,许清风是为了他好,很显然他很担心他的身体,但是董奉之已经活了七十有九,他也想过一下不一样的生活,虽然算不得那么健康,但他高兴就好。
但是无论如何,就是和这个大徒弟说不通,整天吃饭就好似做贼,这边吃一遍健康的,那边再偷偷藏一些想吃的,久而久之,反而更胖了,生生的变成了一个球儿。
于是,许清风也觉出了异常,而一眼不错的看着,虽然杜绝了董奉之加膳的事情,但让董奉之感觉自己身在牢笼。
董奉之莫名又觉得自己的老子娘活了过来,每每吃饭,就拿着藤条大叫:“这,给我吃掉!那,给我倒掉!”
二徒弟俞月明,性格就比较圆滑了生性好动,古怪精灵脑袋里除了医术还有无数的点子和豪情,会利用人的心理特点,一边帮助董奉之运动,一边帮助其干成了很多件的事情。
“师傅,去爬山喽!我带了你最喜欢的凤梨酥哦?”
实际上凤梨酥不过只有一小块儿,但每次俞月明都有本事让其乐呵呵的跑完后才吃到口。
而老人都是小孩子心性,有时候还会带一小点儿别的小东西逗其高兴,当然最大的功效,还是帮助师傅抵挡住大师兄的搜查,所以在感情上,还是俞月明比较得老人家的心。
但是呢,俞月明虽然也聪明,但恒心下乘,做什么事情,都很难坚持到最后,所以这么多年学下来,他的医术,只能用“平平”来形容。
就这样,学艺十几年,二人也都算已然有成,于是有一日董奉之将二人叫到跟前说道:“你二人中,我需选择一传人,将世代供奉神农鞭赐予,以助其更上一层。”
神农鞭,源自于神农鞭百草的传说,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意思是说,神农用赤色鞭子鞭打各种草木,从而全部了解它们的无毒、有毒、寒热、温凉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