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而渣子和滤液,加碱土煮了之后加入玉米面、豆皮、麸子,可以做猪食。
她捣鼓的这一套,连韦氏都觉得好笑:“文瑾呀,你哪里学来的?”
“二伯母,听说那一年津河发大水,大家都躲到山上避难,实在饿得没法子,不就煮蕨根吃树叶吗?既然蕨根能养活人,咱为何不利用一把?再说,漫山遍野的,你前脚拔了,后脚它就又长出来,也不怕挖完了。”
“这孩子,山上的树啊草呀,还有完的时候?”韦氏心疼地看了文瑾一眼,“天气转暖,走路先拿棍敲敲,小心草里有大虫。”
“哎!知道啦。”
转眼鸭蛋孵化半个多月,文瑾虽然听人说了,鸡蛋得二十一天,鸭蛋则需要二十八天,可她还是心里挺急,恨不得地下立刻冒出一群小鸭子来。这天,她又和文翰挖了一背篓野菜,刚走到家门口,就看到一个男孩边走边哭,迎面而来。
隔壁的大娘看到文瑾,点点头算是答礼,然后对着小男孩摇头叹息了一声。
“大娘,他怎么了?”
“唉,苦命呀,他娘早就没了,和爹、祖父一天做豆腐卖豆腐,谁想他爹去冬得了伤han,也去了,昨晚和祖父磨豆腐,老头摔倒,腿折了,他去请大夫呢。”
“唉,真是船破偏遇顶头风。”文瑾叹息一声,刚才欢欣的笑容也消失了,默默地把背篓拿回到屋里。
“文瑾,你说的荠菜饺子,怎么做的?”韦氏还在忙着织布,头也不抬地问道。
“二伯母,我和翰哥哥来做,你只管今天织完这匹布啦。”文瑾摒去心头的悲伤情绪,尽量语气欢快地道。
韦氏前一天晚上,非常高兴地宣布,她这一匹布今天就可以完工,文瑾便笑嘻嘻地说:“那咱们就吃饺子庆祝一下吧?”
“拿什么包饺子呢,这孩子。”
“二伯母,这个你就别发愁了,你只要答应让我动你的麦面就行。”
“行,行,行,让你动。”虽然来到山窝村,文瑾和文翰又是喂猪、又是准备养鸭,韦氏每天专心纺线织布,她做这个是好手,除了能养住自己,还有结余,对将来生活的自信,让韦氏心怀大畅,文瑾偶尔改善一下伙食,她都是笑吟吟地答应。
腰包有余钱,囤里有余粮,这样的日子,对于没有什么野心的韦氏,已经是很满足的了。
荠菜摘净,清洗,然后焯去生味,沥去水分,炒个鸡蛋,和菜一起剁碎,加入油盐花椒粉等调味,就可以开始包了。
☆、第二十二章 春光无限好
文瑾一人做这个就足够了,文翰反正也帮不上忙,就坐在一边,拿着书给文瑾讲课。他发现这个弟弟很聪明,那么晦涩难懂的内容,不仅能听明白,还能和他一起讨论几句,甚至偶然提出的问题,特别犀利,令他张口结舌,答不出来。文翰细心地把问题记下了,等有了机会,再去请教先生。
机杼呀呀地响着,韦氏间或能听见儿子的说话声,偶尔一句听全了,竟然是在讨论学问,这让她又欢欣又难过。儿子上进是好事,可,对家里来说,到底是福还是祸呢?
文瑾和文翰,还不知道那些,两人继续忙碌,说话。
太阳照满小院,文瑾把新做的竹子饭桌搬出屋,文翰帮忙摆上碗筷:“娘,吃饭了,文瑾把饺子都下锅里啦。”
“就来,就来。”韦氏把梭子里剩余的那点儿线织完,解开束在腰上的宽布带子,从织布机上下来,走到大门外拍净身上的棉花毛,回头洗了手脸,饺子已经端上桌了。
“一闻就香喷喷,不尝都知道很好吃。文瑾这手艺,怎么不学都会呢?”韦氏感慨。
“二伯母,你听了我的诀窍,可别骂我哦。”
“说吧,我不骂。”
“我做饺子的诀窍,就是油多料足盐适量。”
“嘻嘻,这孩子,油多就油多,咱们一家好好做活,不愁吃穿。”韦氏说这话的时候,口气又一种自然而然的自豪,她卖了最近织的布,都可以够家人吃一个月的。
文瑾清楚地很,若没有大房盘剥,这一家的日子,怎么也不会过到那种缺衣少穿的境地。
每天和文瑾一块去挖野菜的孩子挺多的,有比她大的,还有比她小的,关于豆腐史家的事情,她越了解,越心里难过。这天,她想了又想,和韦氏商量道:“二伯母,咱家不如把豆腐史家那祖孙俩雇下来,开个豆腐坊,晚上,我帮忙他们磨豆腐,卖了钱两家平分,豆腐渣滤液喂猪,你看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