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算,自从奔赴琅琊郡的那一年,曾匆匆见过一面,距今已经过去了五年。
昔日的好兄弟不知过得怎样,而自己也忙于公事未曾联络过。
说到底,这些都是托词,而真实的原因是,他发现,昔日的兄弟俩似乎渐行渐远,再也没有在青州和徐州时的那样亲密了。
郗鉴曾评价过他,非常中肯。说殷浩有鸿鹄之志,且文韬武略,就是心思太活泛了些。
曾在徐州效力,后来参加勤王,傍上盟主陶侃。后来又跟着郗鉴,因受父亲连累,辞别郗鉴辗转到了荆州投奔陶侃。陶侃归隐后,又跟着如日中天的庾家老三庾翼。
殷浩此番来信,是从庾翼口中得知了桓温遇刺的消息。
他在信中,一方面表示慰问,说他理解桓温的处境。桓温是因为极力支持咸康新政,心系朝廷大计,而不惜得罪他人。
另一方面也在感慨,委婉批评桓温锋芒毕露的个性仍然如初,不知道转圜,不知道收敛,只顾朝着自己认为对的方向狂奔,而不管路旁的荆棘和路上的陷阱。
虽然有劝谏,有批评,但信中的来意至少说明,殷浩还是记挂昔日老友的。
其实,远在荆州的殷浩,写下这封信的时候,心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也就是说,桓温的倔强正衬托出他的灵活!
在这一点上,殷浩已经胜过了桓温,他早就悟透了这些道理。
不服输的殷浩认为,至于能否在功绩上超过桓温,那就要看机遇会不会偏袒他,或者至少公平的对待二人。
殷浩以为,上天并不眷顾自己,桓温得到南康公主的青睐成为驸马,就是上天的不公,机遇的偏袒!
然而,毕竟二人还是好兄弟,没有走到庾翼打比方时所说的二人对峙于阵前的场面。
所以,兄弟遇刺受伤,他还是要关心慰问,于是便修书一封,聊表关切。
千里之外的鸿雁传书,桓温颇受感动。多年的离别,老友还能惦记着自己,实属不易。
但是,他总觉得,殷浩的信中还缺少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