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欧洲人对啤酒的概念也与现代啤酒存在很大差异。如果说古埃及的啤酒更像是没放糖的甜酒酿,那么中世纪的欧洲啤酒就更像是我们的黄酒——没有泡沫,酿造方法跟黄酒差不多,只不过原料采用了大麦、燕麦,而非人酿造黄酒的稻米。
总的来说,在古代欧洲人的概念里,啤酒就是一种谷物酒的代名词。凡是用谷物而非水果(葡萄、苹果)酿造,也没有经过蒸馏的发酵酒,统统都称为啤酒。
所以,按照欧洲人的古典分类方法,我们的黄酒和甜酒酿,还有日本的清酒,也都能算是啤酒。
最后,如果把中世纪啤酒蒸馏一下,那么就是威士忌了。而把葡萄酒蒸馏一下,则会得到白兰地。
顺便再说一句,虽然中世纪欧洲的饮食条件实在是不怎么样,但能够当个贵族养几个骑士侍从当狗喂,感觉似乎也挺有爱的(中世纪习俗,在贵族吃饭时,狗和侍从都守在桌后等主人的骨头……),应该能满足一些重口味女生的喜好。
------------
四、宛如猜谜的中世纪欧洲文字
四、宛如猜谜的中世纪欧洲文字
吃饱喝足之后,如果不想躺倒就睡的话,那么按照童话故事中的惯例,你似乎应该给某位贵族或夫人写一封情书,或者向你的君主写信提出一些谏言……可问题是,你该用什么书面语言下笔呢?
在中世纪的欧洲,绝大部分的骑士、贵族甚至君王都不识字,甚至还有不少人迷信刀剑,鄙视文化,使得各种知识传承完全被掌握在教会手中。贵族子弟想要学习文化知识,通常只能去教会的修道院。而且,就算你在修道院里进修过,对于真正的远程交流而言,识字的用处恐怕也并不大,
要知道,在中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文字语言都没有被标准化,单词和语法什么的,完全是按照个人的发音用字母拼出来。但问题是,就算在同一个语言区,每个地方也都有自己的方言,用字母拼写出来的词汇自然也不一样……到博物馆里去看一看中世纪欧洲特别是中欧各国的文献就能知道,同一种语言的同一个词,在不同的人笔下就有多种写法——这可不是什么笔误,而是因为根本就没有统一的标准!
实际上,当时用本民族语言写书或者写笔记的人,基本上只要保证自己和熟人能够看得懂就行了,至于其他人么,反正我的书又不是写给他们看的,就让他们像破译密码一样地琢磨去吧!
总之,鉴于中世纪欧洲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混乱状况,就连圣经也不能用本地语言书写,而是使用希腊语和拉丁文,一般人根本读不懂,只能任凭神棍们随口忽悠——事实上,在意大利以外的边远地区,很多教会在当地招募来的低级神职人员,同样是根本不懂晦涩的希腊语和拉丁文。以中世纪那种可悲的交通条件,也不可能组织他们集体去罗马受训。所以,最初开拓阶段的传教士们,只能勉强捏着鼻子降低标准,先把他们对上帝的信仰建立起来再说,剩下的事情等到以后有条件了才慢慢严格要求。
例如,在中世纪前期,基督教刚刚传入不久的英格兰,就曾经有过这么一个简化标准——从当地信徒中招募的最低级传教士,只要会用拉丁文背诵圣经的前三行就算是合格了,剩下的随他们自己编造。
所以,如果在中世纪遇到一个把圣经故事讲得乌七八糟的蹩脚神父,你也千万不要感到奇怪。
而在大航海时代,欧洲的传教士们也是秉持着类似的“速成原则”。于是,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一度在美洲、非洲和亚洲拉出来一堆千奇百怪的土著神职人员……譬如在,就有人把圣母玛利亚翻译成玛利眼音;而在非洲的教堂里,则有黑人唱诗班敲着牛皮战鼓,高吼着严重跑调的赞美歌……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如果提早一千多年,或许就不会被罗马教廷认为是异端了。
言归正传,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说“茴字有四种写法”,就被现代的人视为累赘迂腐。但在中世纪欧洲的神圣罗马帝国,同一个词在德语里怕是有二十种写法都不止(当时的捷克、荷兰、瑞士还有其他许多国度,都还在德国的版图之内),弄得书面信息总是在传播过程之中出差错,想要跟别人写信也很头疼。
为了避免误会,德意志的诸侯们之间只能用拉丁文交流。而法国那边也好不了多少。
因此,在中世纪的环境背景之下,千万不要以为都是德国人或者都是法国人,就不存在语言文字上的障碍了——就算是在,广东人和上海人之间还经常是鸡同鸭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