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战国轰天记 > 第40章、涂山神宫

第40章、涂山神宫

通常来说,上古时代的早期农耕文明,大多傍水而生,起源于大陆边缘某条大河的中下游流域。

但问题是,虽然人类文明的孕育和诞生离不开水,可真要水太多了,也同样是一桩麻烦。

跟现代地球普遍繁荣发达的沿海地区不同,上古时代的海滨居民,总是面临着土地盐碱、台风洪涝、海水倒灌、海盗偷袭等特定灾祸——大海能带来丰饶的鱼盐,但也能带来数不清的苦楚。

偏偏古人又受限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技术条件的落后,实在是难以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那时候的河畔或许人烟稠密,但真正的海边却经常人迹罕至,就算有定居者也是苦不堪言。

这样一来,就导致铁器时代降临之前,共享同一条大河的文明邦国互相打仗,下游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打不过上游的人——比如尼罗河三角洲的下埃及在历史上总是打不过上埃及,两河下游的苏美尔人打不过两河中游的阿卡德人,之后又被两河上游的亚述人给一锅炖了

作为先秦时代华夏大地上唯一的海洋民族,会稽的越人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

——是以,这片钱塘江畔的土地,虽然有着优越的光热条件和充沛的淡水资源,诞生了华夏最古老的鱼米之乡和繁华巨城,却终究只能坐视华夏文明中心远离而去,逐渐转移到北方的中原沃土。

“原来,古时候的会稽,竟然真如禹贡所写的那样,乃是水恶土劣的瘠薄之地?”

张良伸手捻着自己的胡须,困惑地看着四周的丰饶田野,“可如今这里的良田美宅,又从何而来?”

“总的来说,自然是靠着一代代的先民们战天斗地,人定胜天了!”

欧皇秋答道,“具体来说,一定要举出一个功臣的话,那么则是首推文种大夫的功劳。”

“文种?辅佐越王勾践的那位文种吗?”张良有些惊讶地说道。

虽然同为吴越争霸时代,越国阵营之内两大谋臣,但是,比起范蠡在那个时代的历史舞台上的纵横捭阖、风流倜傥,还有大功告成之后的悄然隐退,再度发家致富,看穿勾践不可共富贵的远见,以及跟美人西施之间真假难辨的绯闻跟他基本算是同等地位的文种,就显得稍微有点平庸,甚至于默默无闻了。

在吴越争霸的故事里,文种在相当程度上,是给范蠡充当背景板的。用文种贪恋富贵、最终被鸟尽弓藏的愚蠢,来反衬范蠡急流勇退的睿智。用文种木讷平淡的治国日常,来反衬范蠡的智计百出

虽然张良也算是听说过不少吴越争霸的故事,但还真没有记得多少有文种大夫出场的情节。

想不到,竟然是文种解决了会稽的千年水患,让这里变成了鱼米之乡?

欧皇秋点了点头:“正是,当年文种大夫从楚国而来,向勾践大王,嗯,确切地说,是向勾践大王的父亲,当时还在世的允常大王进谏献策,建议在会稽沿海一带筑塘堵水,让盐卤之地变成肥沃稻田。

子房兄,你看,会稽的平原上之所以会遍地盐卤,是因为苦咸的海水顺着滔滔大潮倒灌内地,

但是,会稽之地本身却绝对不缺淡水,无论是从天而降的雨水,还是山上流淌的泉水和溪水,甚至是浙水(钱塘江)本身的水,全都是清澈可饮的淡水,只是在流淌到平地之后,被倒灌的海水污染了而已。

那时候的文种大夫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建议越国发动臣民,在会稽山靠海的一面大批修筑石塘,这样既可以截留淡水,用于百姓饮用和灌溉,又能挡住海潮,使之不能侵入内地。

只是,修建沿海石塘的开销颇为浩大,以当时越国非常单薄的府库,支撑起来实在勉强。而且,修了石塘之后究竟能不能产生效果,当时也实在没几个人能确信,所以越国朝廷议论多次,始终不能下定决心。

但最后,越王勾践还是听从了文种的建议,拿出仅有的积蓄,在会稽山下修筑石塘,蓄淡水以拒咸水。结果大获成功,石塘之内的土地一旦不再被海潮浸没,就被很快冲刷掉了盐碱,可以种植稻米果蔬。

而且,水边平原的土壤,论肥力远在山间梯田之上,山间的稻田亩产不足一石半,平原上却能有五石一亩。看到了这样巨大的好处,会稽百姓不管有多么吃力和辛苦,也依然奋发修筑更多石塘,年年不辍。

于是,终越王勾践一世,会稽这边一直都在大力修建石塘,哪怕是越国兵败夫椒,勾践被迫向吴国屈服进贡的那段时间,又或是文种大夫功高震主被杀之后,越国也不曾停下过修建石塘的工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