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这位楚王负刍,并不是通过合法的继承上位,而是靠着发动军事政变夺取王位的。
作为战国末期在位时间最长的楚王,楚王负刍的父亲楚考烈王熊完,前后在位二十五年,期间国势还算繁荣,后宫嫔妃无数,但他的子嗣并不算多,扣掉公主之后,总共只有四个儿子。
首先是楚考烈王还是太子之时,在秦国当人质时生下的长子熊启,后来楚考烈王潜逃回楚国继承王位,长子熊启就一直留在了秦国,并且出仕当上了昌平君,甚至一度担任秦国相邦,可谓是权柄赫赫。
直到去年,因为被秦王厌弃而驱逐出朝廷的昌平君,在淮阳郡的陈县突然倒戈反秦,才重新回归楚国,又一次当上了楚国令尹——身为楚王长子,先为秦相,又为楚相,这经历也真是够传奇的了。
呃,他还是大秦在吕不韦之后的最后一位相邦,再往后的秦朝,就不设相邦,只有左右丞相了。
不过,在人才流动频繁的战国时代,像这样一人身挂几国相印,一国之相跳槽到另一国继续为相,也是常有之事。比如张仪、公孙衍、田单、孟尝君等战国名人,就都有过类似的打工跳槽经历。
接下来,楚考烈王在回国之后,也不知身体出了什么问题,连续很多年生不出儿子。直到纳了一位来自赵国的李妃,才生下了一位王子熊悍,就是后来的楚幽王。而李妃的兄长,赵人李园,也以外戚的身份飞黄腾达,步步高升,乃至于在楚幽王即位之后,谋害了春申君,成为楚国最显赫的权臣,声势一时无两。
再接下来,楚考烈王又跟李妃生了第二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楚哀王熊犹。此外,楚考烈王还跟某位身份低贱的宫女生了个儿子,就是现任的楚王负刍。
等到楚考烈王病死后,楚幽王熊悍顺利即位,前后在位十年之久。期间虽然被秦国暴打过一顿,丢了几座边境城邑,此外在即位初期,还为绞杀春申君残党而打了一场小内战,但楚国总体上还算是太平无事。
可问题是,赵人李园在这十年里把持寿春的朝政不说,还以赵国为外援,不断向楚国朝廷输入中原三晋的游士客卿,霸占官位和肥缺,让楚国的王室公族遭到全方位打压,利益严重受损,自然是怨愤难平。
——这也是赵国被秦军不断攻伐、摇摇欲坠之际,楚国始终没有再次牵头合纵,出兵救赵的原因之一。
因为在楚国实际掌握着绝大部分军权的项氏和昭、景、屈三族,被赵人李园打压得很惨,自然恨屋及乌,冷眼旁观着赵国的崩塌而见死不救。至于李园身为赵人,在异国他乡能够执掌朝廷中枢就已经很是不易,若是要他再为母国赌上自己的前程与性命,发动楚国的力量来援救赵国这也实在是太难了。
再说,作为一名国际打工者,李园对赵国究竟有几分忠诚,也实在是一件难以琢磨的事儿。
——他又不姓赵,也不是赵国的王室成员!秦始皇反倒是还姓赵呢!(至少是小时候姓过。)
在此期间,身为楚考烈王庶子的负刍,趁机联络利益受损的楚国本土权贵,获得了不少的支持者。
等到楚幽王薨后无子,于是由他同母所生的楚哀王继承王位之后,眼看着李园又能以外戚的身份,继续执掌楚国朝廷又一个十年,接着骑在楚国贵族们的头上拉屎再也不能忍受赵人专权的楚国贵族们,终于推出楚考烈王庶子负刍为首领,群起而造反,在都城寿春悍然发动兵变。
正好,此时赵国被秦军攻灭,李园彻底失去外援,导致其团体的凝聚力大为下降。最终在一通混战之后,李园与其死党覆灭,楚哀王也在动乱中被杀。负刍终于戴上了染血的王冠,成为了楚国的君王。
但到了这个时候,秦国已经破邯郸灭赵,虏赵王迁,继而又围攻大梁,眼看魏国社稷也如风中残烛,时日无多——百年以来,秦之劲敌,楚、赵、魏而已,赵魏相继而亡,楚国自然也逃不掉大难临头。
果然,就在负刍称王的第二年,李信和蒙恬就带着二十万秦军,对楚国发起了灭国之战。
虽然一贯散漫的楚国贵族,在灭顶之灾的面前,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合作,奇迹般地集结出了一支倾国之兵,委托给公认最为善战的项燕,打了一场轰轰隆隆的国土保卫战,并依靠昌平君熊启在陈郢的倒戈一击,最终逆转了战局,打崩了秦人,取得了二十年来列国对秦军最大的胜利!
但是,还没等楚人弹冠相庆,又有六十万秦军在王翦的率领之下,从中原如洪水般滚滚袭来
这样一来,由于从登基即位以来就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