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八月十五日正午时分。
余杭邑,天皇城郊外,瑶山祭坛
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
炎炎烈日之下,彩旗飘舞,人声鼎沸。
素来荒凉偏僻、人迹罕至的瑶山,在今日却是热闹非凡。
“呜呜呜呜——”
三十只硕大的海螺号,吹出了仿佛来自远古的悠长回音。
“咚咚咚咚——”
上百只鲨鱼皮战鼓被一起敲响,擂出了激烈喧闹的声响。
“轰!轰!轰!轰!”
十二门青铜古鼎(炮)依次轰鸣,飘散出袅袅的硝烟。
就在这激烈的鼓点、悠长的号声和轰鸣的炮声中,会稽的无冕之女君,越盟的大神官,当前华夏历史最悠久的宗教组织领袖,涂山大巫女涂山嘉,头戴一顶由数百根彩色羽毛缀成的绚丽羽冠,浑身一袭雪白纱衣,捧着一块浑圆皎洁如满月的羊脂玉璧,轻踩莲步,娉婷袅袅,沿着瑶山祭坛的石阶,拾阶而上。
轻薄的裙子随着她的身姿,在风中飘舞,宛如九天仙子般飘逸出尘,叫人难以侧目。
凡是她所过之处,两旁侍立擎旗的壮士们无不低头俯首,以拳锤胸,向其致敬。
而在祭坛之下,还有一众身穿鲜艳彩衣的舞姬,头上戴着各种月亮、火焰、狐狸、熊猫、凤凰和神龙造型的夸张帽子,浑身缀满各式各样的小饰品,配合着音乐腰肢曼妙,摇曳生姿,手足挥舞,挽指如花。
而那一层层系满手足的铃铛,以及镶满细碎琉璃的亮片和珠坠,更是充分衬托出了胸部和臀部的美好曲线,哗啦啦地荡漾着流动洋溢的闪光,跳跃在摇摆的臀线和扭动的腰肢之间,最终变成胸前波涛汹涌的抖荡,当真是艳光四射,美不胜收,让在场的几乎所有雄性生物和一部分雌性生物,都看得挪不开眼。
——早在上古洪荒时代,华夏先民便已有了中秋祭月的习俗。
只不过一开始是把祭典放在立秋日,后来人们觉得应该以月圆为美,才调整到了八月的满月之时。
此时,田野里的稻麦皆已收获,正好让辛劳的人们休息和热闹一下,好吃好喝玩闹一番犒劳自己。
于是,大家就一起做月饼,捣年糕,放河灯,围着篝火跳舞,给月神供奉美酒、水果和糕点
——华夏文明的中秋节,其实就是西方古典文学和奇幻里的“丰收祭”。
考虑到过节这种事情既烧钱又很累,为了让黎民百姓不要操劳&烧钱过度。所以,自从越盟成立以来,历届越盟大会的开幕式,就都选择在中秋节举办,蹭着现成的节日和祭典。
这样既能弄得场面隆重盛大,又能尽量减少扰民,而且正值农闲时期,可以让更多的人过来观看。
——就如同基督教初兴时,把耶圣的生日改到年末,蹭着原有的冬至庆典和新年祭,过圣诞节一样。
由于中秋节主要是祭拜月神,考虑到如今越盟疆域广布四海,为了象征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所以此刻在瑶山祭坛的供案上,不仅在正中央摆着华夏的月神,广寒仙子嫦娥的雕像,两侧还摆着苏美尔神话的月神南纳,印度神话中的月神兼酒神苏摩,埃及神话中的月神兼智慧神图特,希腊神话中的狩猎与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其实希腊月神原本另有其人,但后来被阿尔忒弥斯篡夺了神职)。
但问题是谁把一千年之后才会诞生的蓬莱山辉夜也摆上去了?
并且还是东方幻想乡neet姬的那一款造型?
好吧,就算蓬莱山辉夜怎么样也还是跟月亮沾点儿边,更旁边的金星女神伊什塔尔又是怎么回事?
难道就因为伊什塔尔是月神南纳的女儿?
——跟着未来岳母走上祭坛的欧皇秋,不由得瞪了一眼身后的八云白,而对方则是做了个鬼脸。
不过,涂山大巫女并没有关心这些异域神像摆得对不对,只是望着嫦娥娘娘的雕像,念了几句祷词。
然后,上古华夏祭典,多用猪牛羊三牲祭神,还有饮血酒、歃血为盟之类的风尚。
但问题是,在现代穿越者看来,搞个祭祀还要那么嗜血,未免太恐虐了,更关键的是不卫生。
最糟糕的是,南方气候炎热,你在祭坛上摆着新鲜宰杀的猪头、牛头和羊头,岂不是等于招苍蝇么?
——凝固的血污这玩意儿,最受苍蝇和各种小虫子的喜欢了啊!
嗯,虽然制订礼法的中原人也考虑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