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王翦大将军征伐沙场多年的实战经验和个人观感来说,他也不觉得火绳枪是什么好用的武器。
确实,火枪手比弓箭手容易训练——反正滑膛的火绳枪,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精确的瞄准射击,所以干脆就不需要对火枪手进行长期训练,只要会装弹和开火就够了,反而比培养弓箭手更容易。
此外,生产一柄火枪的工艺流程,只要不到一个月,而制作一副角弓的话,则前后需要费时一年。
——但问题是,春秋战国打了五百多年,哪个国家的武库里,不是堆满了年年累积的各种兵器?
有哪个国家是快要打仗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武库里面空空荡荡可以滑到耗子,必须紧急赶制兵器的?
退一万步说,即使这个国家的军备如此糟糕,真的出了这等漏子,难道就不会向友邦盟国购买兵器吗?
呃,若是连友邦和盟国都没有,或者没钱来买兵器?
那这种国家还有什么资格生存?早就该亡了!
而在连年征伐的秦国,咸阳的武库之中,显然是绝对不可能缺乏兵器的。
此外,自从商鞅变法以来,全民皆兵的苛刻秦法也已经持续推行了一百多年。如今在渭水流淌过的关中之地,想要找一个完全没受过军事训练的菜鸟壮丁,比找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兵悍卒可困难得多了。
所以,火枪手比弓箭手容易训练的优点,在尚武好战的秦国,也不怎么显示得出来。
更何况,秦军将领一贯以来都鄙视远射武器,强调近战肉搏,并且也有很多实战经验作为例证。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秦国相邦吕不韦为了给新王建功立威,发兵讨灭东周。
此战之中,吕不韦亲率主力秦军杀入东周之地,大举攻城之际,王翦则奉命指挥偏师七万,绕过虎牢关,阻击韩国派来援救东周的五万援军,顺便扩大此次东征的占领区——毕竟东周实在太小了。
于是,秦韩成皋之战轰然爆发。
此战之中,素来擅长远射兵器,早在三家分晋,各自建国之前,就以强弓利弩而闻名的韩军,为了打赢秦军,堪称是不惜工本地装备了大量火绳枪——制作弓弩需要消耗大量牛筋,对于小国来说,这玩意儿经常是有钱也无处进口。相反,打造火绳枪虽然成本昂贵,却只需要工匠、燃料、钢铁和火药。
对于坐拥南阳一带的大铁矿,有“宛钜铁矛,惨如蜂虿”之说的韩国来说,大量的钢铁显然比牛筋更易得,而火药也还算容易筹措。至于因为装备大量火枪而暴涨的军费开销么没办法,借贷款就是了。
——被秦国暴打了那么多年,韩国人从上到下都憋了一口气,非常想要狠狠地教训秦人一番。
但他们又很清楚自己国小人少,正兵对攻肯定打不过秦军,又没有多少可供凭借的地利,只能盼着依靠新式武器,给秦人一个沉痛的教训。哪怕为此背上利滚利的阎王债,韩国上下也已经是顾不得了。
故而,在双方列阵炮击,秦军大举进攻之后,韩军统帅以三万火枪手轮番齐射,声如霹雳,弹丸如雨,秦军果然初战不利,前排士卒皆死。但王翦夷然不惧,反倒勒令秦军士卒脱掉甲胄,减轻负重,然后只举大盾,冒着弹雨缓缓前进,同时不断呼喝作势,诱使韩军火枪兵在射程之外提前开火,浪费弹药。
——火绳枪的杀伤距离仅有五十米,虽然近身可以破甲,但只要稍稍拉远距离,就连木盾也打不穿。
待到两军相距仅有八十步之后,三万秦军齐声怒吼,弃盾猛冲韩国火枪阵。虽然立刻就被铅弹击毙无数,而韩军还丢出大批铁雷弹(手榴弹),将秦军如割麦一般成片割倒,瞬间轰杀秦兵一万之多。但火绳枪发射缓慢,秦军终究还是冲入了韩军方阵。而韩军火枪手在前,戈戟士在后,不及变阵便被秦军冲溃。
再加上秦国骑兵趁机扫荡韩军营寨,偷袭韩军腹背,并继续追亡逐北,终于取得了成皋之战的胜利。
之后检点战果,秦军战死二万,负伤一万,但五万韩军因为没有骑兵,差不多全军尽没了。
战后,秦国尽取周室之地,又夺韩国之荥阳、成皋,置三川郡,进一步深入中原核心,扼韩魏之咽喉。
而韩国连失要地,邯郸之战后夺回的上党等地,再次跟首都之间被切断联系并沦陷,国势堕入深渊。
更关键的是,由于损失了大量昂贵的火绳枪,导致韩国财政在此战之后彻底破产,再也没能回气。
最终,当秦国灭韩的时候,末代韩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