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之北,早已荒废的齐长城脚下
崎岖的山峦丘陵之间,两支军队各自安营扎寨,正在隔着大片的旷野,一南一北遥遥对峙。
驻扎在南方的越盟军队,阵容看起来与楚军颇为相仿,清一色的红色旌旗与大红战袍,由于越人普遍崇拜凤凰,而各个城邦部族各有图腾,所以在野战布阵之时,为了区分敌我,统一使用红色凤凰旗。
此时一眼望去,越军这边当真是漫山遍野红彤彤一片,红旗之上绘制金凤,金红相熔,宛如火凤燎原。
至于扎营于北方的齐国军队,装备上倒是跟越军差异不大,但军容的色彩就显得比较诡异了。
为什么呢?
这年头的中原列国,都很相信阴阳家的学说,推崇阴阳家“五德始终”的理论。
阴阳家说,世有五行,涵盖万物,国有德性,无往不利,如果诸侯国找准自己的天赋德性,那么就会暗合天意,万事亨通,甚至将五德说推演到三代以前——夏为木德,故国色尚青,商为金德,故国色尚白,周为火德,故国色尚红,而战国七雄也都将此言奉为圭臬,并且按照五德体系来制定军服和旌旗等物。
因为诸侯们希望上天按照“五德终始”的循环次序,使他们得到新的机会,像过去的圣王那样统一天下。
三晋之中,魏国和赵国沿袭了周朝的火德,服饰多用红色;韩国别出心裁,崇尚木德,举国绿衣绿帽。
燕国虽是姬姓诸侯,与周同宗,但看着周朝衰落,就反其道行之,选择了水德,因此举国尚蓝。
楚国原本并不推崇五德之说,后来实在受不了中原鄙视,找来些方士推演出了与黄帝同德的土德,但土黄色的服饰实在难看,又与楚国王室自称的火神祝融后裔身份相冲突,所以最终还是举国尚红。
秦国自不必说,因为有代周之心,故而选择水德。但秦国自古尚黑,之后也没改,继续黑衣黑旗。
而作为阴阳家的发源地,齐国的情况就比较特殊,那些方士们不知怎么一通鼓捣,给齐国推演出了火德为主,金德为辅,烈火炼金,王器恒远的德色,因此在战国时代,齐国举国尚紫色。
理论上来说,齐国的军队,也应该是清一色的紫衣紫旗才对。
可这样一来,就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成本问题。
这年头的布匹,同样材质,不同颜色的价格是差别很大的。
在德国佬从煤焦油里鼓捣出化工染料之前,自带神秘高雅气息的紫色染料,是所有颜色里面最贵的啊!
具体有多贵呢?
在古代西方地中海世界,紫色被誉为“神赐之色”,又叫“帝王紫”——学名是“贝紫”,因为当时紫色染料只能从五种海螺中提取,这些海螺在捕捉猎物或遇到危险时,它们颈部附近的鳃下腺会分泌黏液麻痹对手。原本发白的黏液在空气中氧化发臭,并逐渐变色:黄色、绿色、蓝色,最后会得到美丽的紫色。
这种采自海螺的紫色染料十分耐久,极为牢固,被视为“神赐之色”。
然而,贝紫提取不易,一只海螺只能贡献一滴原液,上万只海螺才提取出一克纯净的紫色染料。
其价格之昂贵,远远超过了等重的黄金,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受到众多富豪权贵的追捧,不惜为此一掷千金。最后,罗马帝国专门立法,把紫色规定为皇室御用色,非皇族穿紫衣者皆以叛逆论处。
不过,事实上,贝紫染色的衣服,也就是看着气派,穿起来并不舒服,因为这玩意儿带着一股去不掉的骚臭,就算喷上再多的香水也压不下去,只能等待时间的流逝,让这种源于蛋白质分解的臭气慢慢消失。
所以,贝紫染色的衣服,器具和羊皮纸书,也是年代越久远就越吃香,跟葡萄酒似的。
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时候,就曾经在波斯王宫里找出许多被历代波斯王窖藏了差不多两百年的紫色布料,因为年代久远,贝紫的臭味已经淡得基本上没有了,而色泽却依旧鲜亮,被视为珍品中的珍品。
——虽然不能说是越陈越香,但至少也是“越陈越不臭”。
至于那些搞不到陈年紫布,又要追求派头,只能临时新染的西方君王权贵们,就只好成天穿着臭烘烘的簇新紫色皇袍,远观貌似气度不凡,凑近之后却是令人掩鼻,宛如贩卖变质海鲜的缺德小贩了。
更别提若是穿着这么一身贝紫袍子去参加宴会的话啧啧,顶风臭十丈啊!想必一定很能让人节食。
——你还别嫌臭!寻常贵族能在身上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