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连长说道。
“连长,这个我觉得这本书记录了南海的那么多事,肯定能够证明那时候南海就是咱们中国的了。”欧阳文新激动地回答道。
“很好,还有吗?”窦连长问道。
“连长,我觉得吧,这本《异物志》说明咱们的老祖宗在2000年前的汉朝就已经对南海和南海诸岛十分了解了。证明了至少在汉朝,我们的祖先就曾到过南海,从那时起就已经在这片海域从事捕鱼和航海活动,而且还做了记录写成书进行记载,这些都是南海从历史上就是咱们中国的领海的证据。”国威认真的说道。
“嗯,不错,杨国威同志说得非常好,其实除了《异物志》之外,咱们的老祖宗还写过很多关于南海的书,因为咱们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战争,所以有些历史文献可能已在战争中遗失。但是,对于南海的实际掌管,我们从唐宋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候就已经在南海建立了行政管理处。其中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咱们国家宋朝时期出版的一本书,名叫《琼管志》。“琼”指的就是咱们今天的海南省,而“管”的意思说的就是行政管理。”窦连长细心地讲解着,不漏过任何一点他知道的,那还是咱们国家领海的历史证据。
“我知道了连长,《琼管志》说得就是,咱们国家在唐宋时期对南海的管理记录,是不是啊?”大壮抢着说道。
“呵呵,李壮志同志理解的很好,可以这么说,但也不完全正确,它不仅仅是记录,它还涉及到很多的当时朝廷政府对南海管理的方针政策。”窦连长说道“那,连长,除了这些古书,还有其他的什么有记录的书吗?”国威继续问道。
“有,除了咱们那时候朝廷出的书之外,咱们渔民自己手里还有很多的《更路薄》,也叫《南海更路经》,详细记录西南中沙群岛的岛礁名称、准确位置和航向、距离和岛礁特征,是千百年来海南渔民在南海航行的经验总结和集体智慧结晶。现在咱们渔民手中保存《更路薄》,最早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里面详细记录着咱们海南岛的渔民一直沿用的南海群岛的各个岛、礁、砂条。咱们这个《南海更路经》由于是民间渔民自己抄录的,所以记载的内容也不完全一样,记载的内容不一样那名称也就不完全一样,哎,根据记录内容的不同,分别叫《南海水路经》、《南海定时经针位》、《西南沙更簿》、《顺风得利》、《注明东、北海更路簿》、《去西、南沙的水路簿》等名称。”窦连长详细的给战士们说道。
“那,连长,你见过《更路簿》吗?”大壮问道。
“见过啊,又一次咱们的渔民打渔的时候遇到了大风浪,来咱们这里避风,那个船老大就有一本更路簿,使用麻布写的,都已经发黄了,但是字和海图却都还非常清楚的,他们还在一直用着《更路簿》作为海图,因为那上面不光画着海图,还记着那里什么时候鱼多,什么时候风浪大,《更路簿》可是他们的宝贝嘞。”窦连长说道。
“那,连长,我觉得吧,现在咱们印书这么容易了,可以给他们印更清楚的海图和打渔指南,而这些《更路簿》可都是文物,而且是重要的证据,应该收藏起来,您说对不对啊?”国威说出了他的观点。
“哈哈,不错,杨国威同志的头脑就是灵活,哎,咱们国家早就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了,一些历史学家也已经开始收集存在于民间的《更路簿》了。不过,同志们以后大家遇到什么事情,一定要像杨国威同志这样开动脑筋,多思考思考,啊!哈哈哈”窦连长非常满意的说道。
《更路簿》,一本本泛黄的册子,是海南渔民代代相传的无价之宝;一本本简陋的册子,记载着浩渺深邃的南中国海的丰富信息;一本本无言的册子,发出了一片海域主权归属的响亮回声。”《更路簿》不仅是海南渔民在南海海域及诸岛礁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三沙主权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
在目前已知的海南渔民《更路簿》中,共收录南海诸岛由渔民命名的地方98处,其中西沙群岛有22处,南沙群岛有76处。在1984年中国地名委员会公布的《南海诸岛标准地名表》的287个标准地名中,采用古代渔民《更路簿》上的地名就达44处。渔民们在长期航海和捕鱼作业中,将岛屿和岛礁作了不同的标识,岛有岛名,礁有礁号,还根据岛屿和礁盘的大小与形状分别给它们起了名字。如称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为把注、东岛为把兴、珊瑚岛为老粗、琛航岛为三脚、中建岛为半路,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为黄山马、南威岛为鸟仔屿等。每个岛屿的名称都有一定的含义,做到易记和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