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的父亲去世了,这在村里面算是大事儿。
老管总第一时间安排人奔赴各地通知亲戚朋友,回头就组织人员发丧去了。
出殡的日子定在第三天头上,而黄毅平却被提前请了过去。由于是负责执笔的文员,老支书执意要亲自上门邀请,说是后生可畏,对有文化的后生更是要青眼有加。
首先成立“黄老先生治丧委员会”,全面负责黄老先生的善后治丧工作。
该会下设主任一名,由村长黄子敬担任,副主任六名,由各生产队队长担任,另设功能性职位若干,由相关人员担任:
黄老先生治丧委员会
主任:黄子敬副主任:黄丙虎等六人
执事管总:黄侠楼副管总:娄校长
执笔总撰写:黄毅平撰写助理:王成良
记账会计:黄田中出纳:黄满存
来客唱喏:黄大牙接收吊纸:黄小冇
接贵客唱喏迎接辞令:黄侠楼接贵客掂席陪礼:黄明礼
接贵客行跪拜大礼:长子、次子、三子
接抬奠仪(物):黄治安等六人让烟:黄五笛
引导兼接待员:黄晓孝等7人掌勺大厨:郑师傅
帮厨:李晨花等十余人供柴火:黄茂海
烧火:黄大头电工:薛云河
供水:王俊磊消防:黄科发安保:黄胖子等四人
奠仪(物)保管:黄老太太管吊纸、炮仗:张新力
管烟:黄忠诚点烧吊纸:黄为民
鸣炮兼路炮:王二憨托盘手:黄军威等12人
响器(唢呐):三子合请一班,二女各带一班
孝服、孝帽、孝带和孝鞋量裁缝制:秦月娥、刘老奶等4人
风水师:黄定山招魂幡和哭丧棒制作:黄老歪
掘墓:黄清军等8人盖棺钉扣:黄长安
抬棺(16抬、轮换):黄明智、张高成等32人
抱斗:陈老头抬盒架:黄大军、黄小兵
摔老盆儿:长子招魂幡主扛:长子
哭丧:儿女孙辈、血亲姻亲一应人等
黄毅平取出狼毫管,将一只粗瓷大碗反扣在桌案上,顺手操起墨汁瓶子将墨汁倒入碗底凹槽,先按照商定的意见列成一个花名册,然后再适当调整着顺序,最后按照主任要求用毛笔书写在白纸上面,安排助理王成良交给人张贴到墙上显眼明目处。
在黄毅平书写治丧委员会名单时,老管总黄侠楼就找来纸张和两根秫杆梃子,开始着手制作亡灵牌位,这样便于及时交给黄毅平书写。
接过递来的空白牌位,黄毅平心里有些沉重。他怔怔地盯着空白的牌位看着,脑海里竟然也是一片空白。
黄毅平也曾经参加过亲戚朋友的葬礼,其间就留意过本地的丧葬文化,其中事关笔墨方面的应酬还是有一些积累的,心想勉强撑起眼下的场面应该不是问题。
他意识到这个小小的亡灵牌位很重要,是已故黄老先生的灵魂体现和精神象征,应该用规规矩矩的楷体字来书写,毕竟要郑重地摆放在那里接受一众儿女孙辈和亲戚的叩拜、哀悼,以及街坊邻居和生前友好的吊唁、缅怀。
黄毅平决定换下狼毫管。
这一回,他要用他的纯紫尖尽量把牌位写得规矩、肃穆、庄严一些,用心书写出黄老先生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和高风亮节。
他左手轻轻点按住牌位,右手紧握纯紫尖的笔管,盯住桌案凝神静思:撰写者应站在第一顺位祭奠人的立场和角度,
以他和亡故者的关系来确定祭奠者的身份和称谓。
这一点很重要,容不得出现一丝一毫的错讹之处。
黄老先生的第一顺位祭奠人是谁呢?那还用问吗?老先生膝下育有三子二女,当然是他的儿女了。
黄毅平端坐在桌案前,下意识地固定“下三点”——臀部坐稳双脚踏实,挺直腰板;进一步调整找平“上三点”——头部摆正双肘支案。
他屏息运气,凝目聚神,蘸墨舔笔,挥动纯紫尖,逆锋起笔,顺势按笔转锋切入,而后笔走中锋,自上而下写出如下兼具颜筋柳骨的文字,既有颜体的丰满润泽,又有柳体的遒劲骨感:
先考黄公讳德望之灵位
稍一停顿,他又在“德望”左右两侧,依次写上“尚”和“飨”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