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份图纸时,人都傻了。
而后自己带上一份花了半宿写出来的东西,回都尉府,让人找城内所有书生过来。
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把这份东西抄了近万份,随后派人分别送到各州郡传播开。
并为这份东西取名为《潼关日报》。
在纸张还未全面推广开来,大多数百姓还无法识字的年代。
这样一份报纸横空出世,显然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
报纸总共有五个版块,民生、趣闻、政论、时事、佳作。
首刊全由阮昭原创撰写。
民生写的是潼关城的水车群,这个话题目前在各处热度也挺高。
毕竟有不少富户已经在潼关城购买水车回去,寻常百姓也能瞧见。
趣闻写的是前段时间因修路捐款搞出的擂台对打。
政论写的是关于赵国在制盐研究上取得成功,会为国家和百姓带来什么不一样的变化。
时事就是围绕船帮贩卖私盐一事展开犀利的讨论。
最后的佳作,阮昭先采取连载的方式,写一部小说。
小说名为《青云记》,写的是一个父母双亡,被舅母一家收养,却被霸占家产还不允许他读书,只让他种田的泥腿子一步步踏上官场,成为一品大臣的故事。
开篇节奏极快,写了主人公在舅母一家的压迫和磋磨下长大,因对读书极渴望,在放羊时总到书院偷听夫子教学。
他天资聪颖,学得极快,得夫子赏识,暗中教导他。
而近段时间三年一次的乡试即将开始。
夫子给他写了一份推荐书让他去试试。
但舅母却安排他当表哥的书童,陪表哥去乡试。
开篇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个故事无意戳中了很多寒门书生的点。
不少说书先生甚至拿到茶楼去讲,不免就引起热度。
故事带起热度,其余新闻也被传开。
政论那一篇关于国盐与富民的关系,直接切中百姓要害,指明精盐远售,国盐产高,粗盐必会降价。
盐是百姓必不可少的东西,却因为产量极少而价格昂贵。
若能把盐的价格降下来,对百姓来说无疑是一大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