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文滋起,货赂为生,民竟贪学之。身随危倾,当禁之。勿知耶文,勿贪宝货,国则易治。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欲如此,上要当知信道。
使知者不敢不为。
上信道不倦,多知之士,虽有耶心,犹志是非。见上勤勤,亦不敢不为也。
则无不治。
如此国以治也。”
然后,他又看着我说道:“据说你读《道德经》甚有心得,不知你对祖天师所注的这些内容有何看法?”
我要过书来,仔细地看了一遍上述内容,思忖片刻后说道:“祖天师大体上是把握住了的。但他太刻意地从“道”的角度去理解老子所说的这些内容了!老子所言,仅指圣人之治,“为腹不为目”也。就是要把社会治理落到实处,以发展民生为主,让人民吃得饱、穿得暖、过得好,并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才是对头的!而使民不争,使智者不敢为也是基于此才行的!并非指人人皆要修炼得“道”!”
清风一听,有些激动地说道:“我也疑惑于此呢!但老子《道德经》中第一章就说世间存有大道,却不指明何为大道。而紧接着就说这治理社会的事,这又是为何呢?”
我想了下,说道:“以我从老子写《道德经》的创作意图而言,他是要倡导“圣人之治”的。也就是说,他认为治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