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滚滚洪流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可以长期生存下来的企业、必有其生存之道。
摸爬滚打中体味商业的真谛,适应市场。这样的人方才有能力自己给自己挣一碗饭。个体即是修行,这句话放到今天也不为过。
张叔的响云斋画廊,走的是“高大上、珍稀缺”的路子,一直以来只经营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最大名气一等的画家作品。特色就是古代书画经营。
玩画的这些人都知道,当代近现代好领悟、晚清民国甚至于清早期因为发展脉络跟后面的书画体系一脉相承,也相对不那么陌生。但是只要一上明元宋,就晦涩难懂了、存世量也稀少。
因为来这里能看到真迹古画,所以张叔的店里经常来一些文化水平很高的学者以及文博类专业从业人员。对这家画廊的高水平,业内是一致认可的。
有好的一面,就有不尽如人意的一面。令人遗憾的就是,大部分的中小名头画家的作品、响云斋画廊都不销售。不管作品好坏,名头档次不够、即不予采买代理。
这种模式,其实挡了很多的客与同行。找市场上总体存量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作品的客人便从此和响云斋绝了缘。
向天则不同,他经营的文缘画廊一直以“博爱”著称。经营的名头是出了名的杂,别看是个杂家、每一件作品还都能保证是真东西,不光是书画界的、文艺界、政界的名人书画碰到合适的也收,要说经营的总体名头数量没有一万也有八千。再加上兼卖古籍善本以及信札文稿和教学图书文房用品,弄得是特别热闹。
好像每一个喜欢书画的人,都能在文缘画廊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这次两家一起在琉璃厂经营,文缘画廊正好弥补了响云斋一直以来高处不胜寒的缺点。倒真是有一种书画一部和书画二部的感觉。只有珠联璧合,才是美玉无瑕!
说起经营古玩艺术品,其实没那么多复杂的道道。只是庸人自扰,把这个市场变复杂了。从古至今留下来的好东西就那么点儿,但需求量却特别大。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寻古的热情!对老祖宗的东西就是爱!这种不可阻挡的购买激情,让本来很纯粹的古玩字画行业变的众说纷纭。
具备可以拿得起来的知识储备作为经营基础,再不违背自己的内心、坚持卖真品,那自然就能立得住。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最终得到顾客的青睐。
如果说空有一腔热血,是个白丁没有知识。这也不成。主理人必须具备大海拾珍的能力,才能驾驭住这一个店铺。
有很多人说做生意就是斗智斗勇,其实不是这样的。
同仁堂祖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就是生意经的真谛。“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句话,强调了诚信和自律的重要性。
辛辛苦苦的付出,一针一线的积累。时间定不会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