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明的陪都,南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层面,是具有特殊地位与象征的,即便是到今下,南京依旧是繁荣的,当然这已比不过在南的直隶松江府、直隶新安府等地,造成这一现状的缘由很复杂,但这却是朱由校一手推动并促成的。*白?马`书!院, _首\发~
大明想要迎来改变,就必须从根子上来动才行。
自永乐迁都为始,大明从过去的一京变成了两京,可由于明初时的特殊缘由,使得与大明首都相隔两千里开外的南京,形成了一套特有体制,即除了没有皇帝外,在大明中枢有的,南京基本上都有,由此也逐步形成了独有的守备制度。
这套制度的出现,让本就复杂难控的东南诸省,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为棘手与复杂了。
最初涉足到守备的只有勋戚,这是守备制度的雏形,原因在于永乐、洪熙两朝最高皇权更迭下的特殊局面,为了确保南北两京及两地安稳,故而才有了靖难功臣永康侯徐忠留守南京,辅佐太子监国。
可等到局势稍稳后,出于种种考虑下,为起到制衡作用,确保大明南北不会出现新的状况,继大明勋戚守备南京后,又有了守备太监,文官领南京参赞机务,这便在南京出现了守备大臣、守备太监、参赞机务三方彼此制衡,彼此牵制的新格局。
这站在国朝层面而言,的确是称得上不错的制度,毕竟大明特殊国情摆在那里,两京制度嘛,总不能轻一头重一头,真要是那样,一旦在南出现任何状况,那大明对长江以南的掌控,岂不是就断掉了?
可是任何制度的出现,都会带来对应的漏洞与隐患。
因为出现了这一特殊体制,使得大明东南诸省本就复杂的局面,变得愈发盘根错节了,这反倒是削弱了中枢对东南的掌控。
尤其是在江操提督一职的出现,让这一切变得更加复杂了,这世间的事儿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是牵扯到了权,但凡涉及到的人多了,即便再简单的事儿,也会跟着变复杂的,因为这一切的背后指向了一点,即利!!
站在大明天子及中枢的角度,为什么会在历朝针对上述事宜进行明确与修补,这是在为增强掌控不假,但是掌控增强的标志是什么?
征税!!
统治既然出现了,那一切的具象,其实就是征税,没有这一根本核心,那一切权力构架都玩不转。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更何况是一个幅员辽阔的王朝呢?
可问题是因为层层加码,因为层层叠权,这看似是形成了一个彼此制衡,彼此牵制的守备权力构架,但与之相对的,是那些本该征收到国库的赋税,其中有太多流向了私人腰包,关键是骂名全都叫中枢给背负了。\艘-飕·晓^税+枉+ ?更_薪.蕞,快-
东南的走私只是其中一个。
诸如盐、茶、丝、瓷、矿等诸业各税,这本该是大明中枢对东南诸省征收税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呢,这些个税是愈发的少了,甚至具体到某一个省,牵扯到某一类税,把各种成本都加上来,中枢财政都是要倒贴的,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别的就不说了,茶叶、丝绸、瓷器这一类特殊存在,虽说在大明别的地方也有,但是最为繁荣的,发展最好的,那就是东南这一地域范畴,可结果呢,本该是最好的,偏偏是最烂的。
换作是谁当皇帝,那都是无比愤怒的。
这等于是自己的钱,被别人给拿走了,关键是你还要对他说声谢谢,毕竟这钱,是你叫他们看管的。
所以到了万历一朝,在某一段时期内出现了大批镇守太监外派,以征收矿税等,这看起来是万历皇帝贪得无厌,想以此来横征暴敛,不顾地方死活,可真要细究下来,这背后是有其他牵扯的。
可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在这件事情上,万历皇帝没有做到他想促成的成效,所以一应骂名都推波助澜到其身上了,连带着不少既得利益群体所犯下的种种,也都有了不错的转嫁对象。
“没有大山压着的南京,这才是大明的南京,而非是某些人的南京!”
月余后,南京紫禁城。
负手立于乾清宫殿前的朱由校,看着眼前的种种,言语间透着唏嘘与感慨,“这才是真正给中枢增强了掌控力度,让应天府及东南诸省的底层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减负带来的种种变化啊。”
朱慈燃、朱慈烺、朱琳源等一行人,听到自家父皇/天子所讲的这些话,他们脸上露出了各异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