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其声如雷,在北平府上空一遍一遍回荡,惊醒了无数百姓。
朱棣抬手示意众将士安静下来,随之朗声道:“吾,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国家至亲。”
“受封以来,惟知循分守法。”
“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宄,横起大祸,屠戮我家。我父皇母后,创业艰难,封建诸子,藩屏天下,传续无穷。”
“一日残灭,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祖训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
“今祸迫予躬,实欲求生,不得已者。”
“义与奸恶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讨,以安社稷,天地神明,昭鉴予心。”
此乃檄文!
在王府内,朱棣便与姚广孝、徐长安、张玉等一众人反复斟酌,并亲笔书写了此篇檄文。
篇幅虽不长,但字字珠玑,血泪控诉,将自己摆在弱势的一方。
以祖训为依据,道义上站得住脚。
以清君侧为由起兵,自己乃正义之师,师出有名。
“天佑殿下、天佑殿下、天保殿下!”
张玉等人振臂高呼!
一众将士也跟着振臂高呼:“天佑殿下、天佑殿下……”
朱棣上前几步,抬起右手。
一众人又静了下来,静静地看着他。
朱棣缓缓放下手,沉声道:“传檄天下,本王今日发兵……奉天靖难!”
“奉天靖难!奉天靖难!奉天靖难!”
就在众将士情绪激昂、声浪如潮之际,无端端一阵狂风袭来。
“啪……”
门檐上几片瓦吹落下来,摔得粉碎。
现场瞬间鸦雀无声,朱棣不由心里一沉,脸色变得有些不太好看。
毕竟,正值誓师大会的关键时刻,莫名一阵狂风将瓦吹落,难不成,这是老天爷对他的警示?
一众将士的心里不免也犯起了嘀咕。
在他们的认知里,值此特殊时刻,瓦碎,意味着不祥之兆。
徐长安心里一动,上前拱手道:“恭喜燕王殿下,此乃瑞祥之兆矣!”
朱棣眉头一动,瞟向了徐长安。
一众将士也齐刷刷瞟向他,都想听听他有什么说法。
徐长安高声道:“飞龙在天、风起云涌,绿瓦一落,便意味着殿下该换黄瓦了。”
按规制,王府只能用绿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宫才能用黄色的琉璃瓦。
更换黄色的琉璃瓦,岂不意味着燕王要做皇上?
“好一个飞龙在天,风起云涌!”朱棣心中大喜。
“飞龙在天!”徐长安振臂高呼。
作为一个穿越人士,营销洗脑这一套,他懂。
当然那些文臣也懂。
徐长安前世的历史上,朱棣的生母一直存在争议,总之就是想否认他是马皇后嫡子。
为何?
无非就是一些固执文人暗中作祟,认为朱棣得位不正,有意损毁其名声。
时间一长,便成了真假难辨的历史。
但,徐长安穿越到大明,那便不存在什么历史一说了。
朱棣若不是马皇后嫡子,单凭这份檄文,便能被天下人喷死。
“飞龙在天、飞龙在天、飞龙在天!”
一夜之间,北平府变了天。
张玉、朱能、徐长安、张信、徐祥等人分别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八门,唯西直门守军还在负隅顽抗。
拂晓时,为首将领眼见大势已去,不得不率众投降。
至此,朱棣彻底控制了北平府九门,城门紧闭,重兵把守,任何人不得出入。
北平府布政司参议、按察司副使、都指挥同知等等一众朝廷官员,也纷纷转身投靠了燕王。
北平府,乃是朱棣的根基,也是他征伐天下的起点。
为了迅速稳定民心,凡投靠他的朝廷官员,一律以礼相待,仍命其各司其职。
同时命人四处张贴安民告示,并严令一众将士不得借机骚扰百姓,违令者一律从重处罚。
既然已经扯起了靖难大旗,朱棣的目标当然不仅仅只是固守北平一个城池,那样早晚会被朝廷大军包饺子。
故而,召集一众将领,准备一鼓作气拿下通州、蓟州、遵化、永平、密云等周边几个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