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战位,操控着大炮,向着英军战舰开炮反击。
士兵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与决绝,尽管他们深知己方的炮火与英军相比,效力相差甚远,但他们依旧毫不退缩。
与此同时,英军士兵乘坐着一艘艘小船,如同密密麻麻的蚂蚁,从穿鼻岛南北两侧如潮水般同时登陆。
他们行动迅速,以极快的速度朝着沙角炮台侧后包抄过去。
凭借着精良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作战技巧,很快便抢占了制高点。
登上脊巅的英军,居高临下,占据了绝佳的攻击位置。
他们架起枪炮,朝着炮台内的守军疯狂猛攻。
子弹如飞蝗般倾泻而下,守军们在枪林弹雨中顽强抵抗,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防线。
然而,无奈双方兵力和装备差距悬殊,寡不敌众的守军最终被迫将大炮推入海内,艰难地突围撤退。
在撤退过程中,守军们并未放弃最后的抵抗,他们试图发动 “预埋地雷”,给予英军沉重打击。
士兵们紧张地忙碌着,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可惜,由于英军的进攻太过迅猛,打乱了他们的部署,地雷未能成功引爆,功亏一篑。
激战中,陈连升父子身先士卒,奋勇杀敌。
他们挥舞着长刀,冲入敌阵,所到之处,英军纷纷倒下。
然而,在英军强大的火力围攻下,他们渐渐陷入了绝境。
陈连升身中数弹,却依旧顽强抵抗,首至壮烈阵亡。
其子见状,悲愤交加,拼尽全力与英军厮杀,最终也倒在了血泊之中,父子二人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悲歌。
英军占领大角炮台后,放火烧毁营房,熊熊大火瞬间吞噬了整座营房,火光冲天,映红了半边天。
随后,他们又拆毁炮台,将清军修筑的防御工事破坏得面目全非,之后才全部撤回舰上。
在大角、沙角之战中,清军死伤惨重,多达 700 余人。
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清军士兵的尸体,鲜血染红了大地,一片凄惨景象。
而英军仅有 38 人受伤,无一人死亡,双方的伤亡差距令人痛心疾首。
就在陆上战事即将结束之时,英国海军的复仇女神号、加略普号、“硫磺号” 等五艘军舰,如同五只饥饿的鲨鱼,联合向停泊在附近的清军水师发起了进攻。
清军战船的火力远远无法与英军战舰相抗衡。
英军战舰上的大炮威力巨大,炮弹呼啸着飞向清军水师。
在英军战舰强大的火力攻击下,清军水师师船、拖船一艘接一艘地被击沉、击毁,共计 11 艘。
海面上漂浮着破碎的船板、士兵的尸体,一片狼藉。
大角、沙角之战后,清军士气遭受重创,士兵们犹如惊弓之鸟,纷纷西散。
军营中一片混乱,人心惶惶。
琦善眼见此景,心急如焚,为了激励士气,赶忙拨出 1万两银子发给清兵。
他亲自来到军营,将银子分发给士兵们,鼓励他们振作起来,保家卫国。
然而,这微薄的赏赐,能否重新燃起士兵们心中的斗志,依旧是个未知数。
此后,英国军舰沿着江水溯流而上,如同一群凶猛的恶狼,气势汹汹地进逼虎门第二重门户——横档岛。
横档岛上,清军将士们严阵以待,紧张地注视着英军的一举一动,形势变得异常危急,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在这片海域的上空。
英国海军司令义律站在战舰的甲板上,思索良久后,做出了释放部分战俘的决定。
他让这些战俘带着一份照会,朝着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所在的方向划去。
照会中称:“若清方有‘顺理讲和之议’,英方便同意停战。”
关天培接到照会后,眉头紧皱,他深知此事重大,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即转交给琦善。
同时,他派遣使者前往英军舰船,请求英方等待回复、退兵和谈。
英方经过一番内部商议,权衡利弊后,随即停止了军事行动,海面上暂时恢复了平静,然而,这平静的背后,却隐藏着更深的危机。
没过多久,亨利与琦善便再次展开和谈。
谈判桌上,双方依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经过一番艰难的讨价还价,英军最终撤出了虎门。
琦善在书房内,眉头紧锁,咬着牙拟定了《穿鼻草约》。
这份草约中包括成立香港特区和增开通商口岸设立经贸区、赔偿洋银 600 万元、清英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