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他更出色的程询。如此,不如适时抽身。
元逸的亲事已定,新人明年三月进门。他大可安心等待含饴弄孙的自在光景。此外,元逸得了程询的倾囊相授,眼下他这做父亲的,都敢底气十足的赞儿子一句文采斐然,考取功名是迟早的事。
林林总总,都让他觉得,与其占据内阁最重要的位置,不如早些让贤;与其指望自己帮衬着程询实现抱负,倒不如指望元逸早些出人头地,哪怕只学到程询为人处世、为官之道三分,就够用了。
付大学士那边,对作风彪悍的皇帝、程询一向是看着就瘆的慌,知晓柳阁老要辞官,没闲情展望自己凭资历成为威风八面的首辅,只担心自己会在皇帝、程询和百官之间受夹板气,迟早气死。
这次辅都是自己撞大运捞着的,再多的荣耀,他没能力消受。与其有朝一日做不成老好人反被皇帝发作,落得晚节不保,倒不如见好就收,跟着柳阁老辞官。他的理由除了柳阁老说的老花眼,还有耳力越来越差----看不清折子、听不清言语,什么官都不适合做。
皇帝对这一任的首辅、次辅有一定的情分,不觉得他们辞官有什么不好,但不舍也是真的,再三挽留。
柳阁老与付大学士再三坚持。
君臣三个足足磨烦了两个月,说了一大堆车轱辘话。皇帝见两人去意已决,终是准奏,在同时循例加封二人为太子太傅,此外,又分别恩封国公爵位。如此,两位两朝臣子致仕不需返乡,世世代代都可留在京城。
这样一来,原本在内阁排第四的程询,前头只剩了一位礼部尚书。而且,皇帝并没让哪位老臣重返朝堂的意思。----这是礼部尚书没料到的,回过神来,只觉得烧得慌。
他从没敢想过自己能有成为首辅的一日。本来么,皇帝一直显得很嫌弃礼部,让他入阁的原由,是别的阁员都被打发走了。
这首辅怎么做?光礼部那些事,皇帝就经常给他脸色看,让他去管别的事,他有心无力。
这时候递辞呈?晚了。皇帝会认定他不识抬举瞎起哄,也会当即准奏,但一定会让他灰头土脸地回乡种地。
当官这么多年,可不是为了凄凉的下场。
思来想去,硬着头皮上吧。反正身后就是皇帝最倚重的程询、董志和,估摸着有什么要紧的事,皇帝只会找他们两个商讨。
皇帝如今需要的,大概就是他当摆设。过个一二年,找个适当的机会,再辞去首辅这头衔也就是了。
这一次,礼部尚书真猜对了皇帝的心思。
就此,二十七岁的程询成为次辅。
程询踌躇满志。早一年走到更高的位置,便能涉足更多的军国大事,只要依旧谨慎缜密地行事,不愁延缓边关战乱的爆发。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