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打赢了也得不到太大的功名,失败了也不用担心杀头的罪过,让这种人带兵,不添乱就已经是烧高香了。
果不其然,梁王司马肜和夏侯骏带了部队之后,立马在暗地里摆了周处一道。
元康七年(公元297年丁巳)正月,齐万年带兵七万人屯扎梁山(位于今陕西乾县城北),与司马肜和夏侯骏的朝廷部队形成了对峙局面。
司马肜和夏侯骏也知道周处年轻时候的威名,于是只给他了五千兵士,让他去挑战齐万年的七万人部队。
五千人对七万人!除非周处是神仙,不然怎么也不可能打赢齐万年的部队。
周处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火速跑到司马肜和夏侯骏的营帐中去诉苦。
司马肜和夏侯骏本就是穿一条裤子的,再加上之前周处难为过司马肜,所以在看到前来诉苦的周处之后,司马肜和夏侯骏果断拒绝了周处的所有请求,并且还逼着周处出战。
很显然,司马肜和夏侯骏就是为了挟私报复自己。
周处虽然对这支部队的统帅很失望,但还是硬着头皮出去挑战齐万年的部队。
当时周处、卢播,解系等人一起和齐万年的部队相持于六陌,周处的部队还没来得及吃饭,司马肜就迫不及待催促周处出战,周处没办法,只能带着五千士卒出战齐万年部队。
结果这支五千人的部队一直从早上打到晚上,他们身上带的箭全都射完了,也没有等来司马肜的救兵,于是军士劝周处退兵自保。
但是周处就是不退兵,在他看来,退兵和迎战都是死。
退兵后,司马肜必定会降罪自己,到时候死也死不安稳,倒不如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来的光彩。
就这样,一带名臣周处于元康七年(公元297年丁巳)六月,战死于沙场,终年六十一岁。
在齐万年看来,周处固然厉害,但只要朝廷多派一些像司马肜这样的庸才和夏侯骏这样的蠢材来带兵,哪怕就是有十个周处,自己也不足为虑。
周处折戟沙场,司马肜算是报了他的私仇,朝廷虽然知道司马肜是故意害死周处,但碍于皇族身份,还是没有好意思降罪于他。
在司马肜看来,周处比齐万年更可恨。
因为周处惹过自己,而齐万年没有,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司马肜要不惜一切代价害死周处的原因所在。
国家有这样想法的人存在,何愁不亡。
司马肜在害死周处之后,一直屯兵关中一带,和同样也在关中地区的赵王司马伦遥相呼应,在他们看来,只要能在关中前线多待一天,朝廷就得多拨一天的军饷过来,
只要能耗得起,齐万年的部队必然不战自溃。
可是这些没有当家做过主的皇亲贵族,实在是不知道当家作主的难处,个个都跟大爷一样,雄踞关中,整天也不知道是在干点什么,反正就是不对叛军进行决战。
在司马伦和司马肜这两位皇族子弟看来,自己操这个心完全没必要,朝廷自然会派人来帮自己料理这摊子烂事的。
果不其然,中书令陈淮和司空张华这两位操碎心的大臣向皇帝进奏,希望朝廷派孟观前去讨伐齐万年的部队。
陈淮和张华推荐孟观去前线讨伐,绝对不是看得起孟观才这样做的,而是不想让司马肜和司马伦这两个王八蛋继续在关中消耗军资,才推荐的孟观。
当然,孟观也不是一个吃素的家伙,在得到朝廷的任命之后,火速赶往关中前线,讨伐齐万年的部队。
当时的齐万年已经连续挫败了朝廷派来的好几路人马,俨然一副要拿下晋朝取而代之的节奏。
可朝廷也为消灭齐万年准备了一份大礼。
当时孟观被任命为积弩将军,朝廷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孟观身上,并且还把当时皇帝身边的亲信—宿卫兵调集给了孟观前去讨敌。
孟观赶到关中前线之后,二话不说就投入了战斗,几乎每一战他都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就这样,前前后后打了将近二十多仗,孟观把齐万年的部队消耗的无法再度大规模进兵。
孟观不想再继续耽搁下去,决定带兵将齐万年的部队全部击杀。
可作为狠人的齐万年,自然也不会心甘情愿被孟观干掉,于是他集结部队,开赴中亭,决定和孟观的部队来一次决战。
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己未)春季,一场决定双反生死的战役在中亭(位于今陕西宝鸡麟游县境内)打响。
这是一场看似胶着,但实际上结局已经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