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败寇列传 > 熊虎草莽卷_北魏—法秀传

熊虎草莽卷_北魏—法秀传

于寺庙的百姓,他们成为了寺院的附庸劳工,虽然可以逃避国家的徭役,但是却要被当成“贷款”贷出去(其实大致就相当于现在的劳务派遣,由劳务公司负责将人才安排到需要的地方,然后向用人单位索取相关的服务费)。

这种僧祇户的好处就是不受国家赋税徭役法律的管控,直接由寺庙的僧曹负责派遣,而这些僧祇户也必须要服从僧曹的安排。

但是坏处也很明显,基本上这些被派遣出去做苦力的僧祇户比那些做徭役的老百姓的也好不到那里去,很多人被派遣出去以后,指不定要被派到什么鸟不拉屎的鬼地方,所以经常会出现被派出去做苦役的僧祇户集体自杀的情况。

相比可悲可怜的僧祇户来说,僧祇粟就比较厉害了,他们也是直接归寺庙的僧曹管理,但是比起做可怜的僧祇户来说,僧祇粟这个东西就只能用可恨来形容了。

表面上它们是佛门做的慈善,但是实际上却是压榨百姓的榨汁机。

僧祇粟,顾名思义,就是佛门囤积的多余粮食,一般归州郡里面的维那(古代僧人职务,主要负责宣传和指令引导,如果把寺庙比作一所学校的话,其职能大致相当于学校的政教处主任)管理,一般都是在荒年将其贷出去,帮助赈济灾民,然后在丰收年景的时候,再由都维那和维那派人负责收回来。

看起来好像是一种很人性化的条例,但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僧祇粟被贷出去之后,大部分

僧人会选择对欠债的百姓大肆压榨,比如采用附加利息,翻旧账等等手段。

反正只要榨不死,那就望死里榨!!

这样做的后果带来的是北魏大面积积贫积弱的局面,百姓虽然苦于僧祇粟催债手段的压榨,但也只能是敢怒不敢言。

这就充分证明了人在执行环节中的重要性。

事实证明,害人的永远是人!

僧祇户和僧祇粟的政策在北魏这个崇尚佛文化的国度里,枝繁叶茂的蔓延了一百多年,直到后来的隋唐之后才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北魏的皇帝们除了赋予佛门如此大的权力之外,还对佛门的建筑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修建。

例如:众所周知的石窟石刻,大都是北魏时期的产物,而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山西大同云冈的昙曜五窟和河南洛阳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等。

而在历史上,北魏为了推崇佛文化,还修建过很多让人瞠目结舌的寺庙建筑。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平城的天宫寺。

《资治通鉴·齐纪》记载,北魏在平城修建京华奇观天宫寺大佛像,耗用了大约十万斤的黄铜,六百斤的黄金,高度大约有1328米多高(史书记载高度为四十三尺,折合北魏时期一尺30.9cm的单位进行换算,可能有虚构成分)

如此大手笔的制作,如果留存到现在,肯定能成为世界的又一大奇迹。

当然,北魏如此大搞特搞佛教文化,带来的不仅是佛教的繁盛,更带来了诸多可怕的隐患。

法秀的起义就是佛门兴盛背景下所带来的产物。

其实当时法秀的起义还没有初具规模的时候,就被坐镇平城的留守苟颓带兵给灭了。

很简单啊,天子脚下明目张胆犯法,这很明显是智商不够用嘛!

所以,法秀的起义,在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

后来孝文帝回到平城之后,得知了法秀起义的事情,赶紧叫相关的司法部门对法秀进行严刑拷打。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当时给法秀脑袋上带的笼头,结果上面的铁锁居然无缘无故的解开了。

审案的官吏以为是工作的疏忽,就再锁上,结果锁上再开,吓得这帮官员有点坐不住了。

本着不信邪的办公理念,还是有人站了出来,想了一个办法来考验法秀。

那就是穿琵琶骨。

琵琶骨也称为锁骨,是连接胸部和手肘的重要骨骼,在金庸小说《连城诀》中,主人公狄云就因为被诬陷而遭到荆州知府凌退思穿琵琶骨的酷刑折磨,进而成为了一个废人。

但是不同于狄云奇遇丁典,学会神照经的经历,法秀的运气可就没这么好了。

当时北魏的官吏将法秀的琵琶骨穿了之后,嘴里还振振有词的说着。

“如果你真有神灵保护,那我们穿了你的肉体,你肯定死不了,不然肯

定就是假的。”(若果有神,当令穿肉不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