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ww. 95txt .com
第25章
在绝大多数同龄人还在大二或者大三的时候,余阳开始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大学时期比较,余阳更愿意和父亲余小冬交流了。也许,那场生意亏了将近六万块钱,心里觉得对不起父亲,读研之后遇到什么事情余阳常常会主动问余小冬,征求余小冬的意见。
余小冬很高兴,乐意为儿子操心,天下父母都一样,就怕孩子不要你操心,累死还面带笑容。余阳一征求余小冬的意见余小冬就兴奋,除了不是公司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余小冬都会放下手上的一切事情集中精力想余阳的事情。
大学毕业后的那个暑假余阳还是没回家,提前进入研究生的角色。
他已经不再每天往教室里跑了,而是实验室。暑假一到他就迫不急待往实验室跑。他觉得那地方很神圣,天天一早就往那里钻,干什么?他自己不知道要干什么,导师说先看些基础的资料,熟悉熟悉环境,感受感受氛围,他就老老实实看些专业方面的资料。可最初很多专业书籍看太懂,他自己明显感觉自己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师兄师姐都特别厉害,交流的内容他基本听不明白什么意思,一开始就有些着急,问余小冬有什么办法?余小冬能有什么办法?余小冬一个地道的外行,隔行如隔山,专业方面的东西连半个屁都放不出来,余小冬说老师叫你看资料你就看资料吧,不过也别尽拿着资料翻,你那些师兄师姐不是都很牛吗?你多听他们说,多问问他们,谁最牛你就缠着谁,你不是最小吗?你问什么幼稚的问题人家都不会笑话你,就怕你不说,赶上高手的最好办法的就是学习高手,不断地跟高手交流,零距离接触,听他们说看他们做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比你尽读资料要强一百倍。余阳最大的优点就是接受意见,谁的意见正确他就接受谁的,他采纳了余小冬的意见,每天都去实验室,一有空就跟师兄师姐聊天,问这问那,用最捷径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接触了他的专业。
半个月后导师虞教授终于给他布置一个实验任务,做数字信息处理(简称DSP)项目,大概是在DSP上面实现一个解码还是什么。余阳那个时候对DSP一窍不通,本科没有学过这方面的课程,唯一有一点相关的就是他学过单片机的基本知识,但是相比单片机DSP实在是复杂太多了,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也没有做这个东西,问谁谁都不清楚。因此,一开始他就有一种孤军奋战的感觉,也一直是一头雾水。
做了一个多月的DSP,也仅仅是把它能够启动起来,还根本没有涉及到任何编程的东西,余阳就对他的研究课题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打电话给余小冬,说老余我不想做这个课题了,余小冬问为什么?余阳说他对这个课题没有兴趣,余小冬说没兴趣是理由吗?做研究是凭兴趣的事情吗?你现在是研究生了,不是幼儿园的小孩,不是你喜欢的事情就做,不喜欢的事情就不做,导师交办的课题怎么能你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你不做会有什么后果你想过没有?你不做这个课题又能干什么?又有什么课题等着你做?别胡思乱想了吧,踏踏实实做吧,没任何理由,无条件把这个课题做好,有兴趣要做,没有兴趣也要做,而且必须做好。
在这一点上余小冬完全是按传统观念来对余阳进行教育的,余小冬认为导师交代的课题就得不折不扣地去做好,真不能讲价钱。余阳的思维理念则不同,他觉得他所从事的工作一要有兴趣,二要有前景,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要大,那才值得他去打拼,DSP创新成分不多,前景不是很好,他更看好的是视频方面的研究。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传统的理念不是万能的,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这一次余阳没有听余小冬的,他有他自己的主见,当然,他表面上满口答应余小冬的要求,一定不跟导师提出不做DSP,他要一如既往把DSP做好,事实上他已经在寻找别的研究课题。
本科的毕业设计他做的是视频方面的东西,不过那个完全是软件的2次开发,不涉及到算法的实质内容,可他对视频编码很有兴趣,本来就有些基础了,加上经常和师兄师姐讨论,倒是掌握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用他自己的话说常常会有一些不成熟的idea出来,他觉得做视频编码算法比做DSP更有兴趣,也更容易出成果,实验室有一个视频编码算法组,有机会参加AVS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他希望能够转到算法组去,从那里找到自己的发展平台。可不是那么简单,真像他老爸说的不是他想去就能去的。他决定DSP不放弃,照做不误,同时他要朝视频编码算法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