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赶回来,就靠你那三脚猫的本事就真麻烦了,就那这回的事说吧。”
“除非是遇见紧急事件,不然不要急于下手解决,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多思考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对你肯定会有帮助的,就好比以往一直很靠谱的李浩然为什么会如此鼠首两端?”
“当我推断出了他是为了升官找关系而缺钱后,我们就很容易对症下药。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砸钱,砸到他心回意转为止,但是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就算安抚住了官面上的李浩然,却让我们在下边的那些乡间土豪漏了怯,并不是个相对明智的做法,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这么干……”
就这样,张恩辟一番抽丝剥茧的分析,再耳提面命式提醒讲解,让原本有勇少谋的南玉听得眉飞色舞,大受启发。
“好!就按师兄你说的办,我明天就去潍州城去见那李浩然!这回一定跟你搞好配合,把那帮坐地虎从上到下,从里到外
都收拾的服服帖帖!”
“那行,那这些资料我就先带回去,等你在潍州办好事,第一时间派人通知我,我这边立刻行动,好好的杀几只楞头鸡给剩下的那些傻猴看看!”
这回的能成共识,让僧寮内的二人十分愉快,当下二人各自端起桌上的茶杯,以茶当酒,狠狠的碰了一下。
一杯气味古怪,口感感人的凉茶入喉,二人相视一笑,不约而同的觉得身心愉悦,这种久违的感觉让二人一时间都感到有些陌生和感慨。
不管是张恩辟还是南玉,都不知不觉在思考一个问题——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人从默契无间的关系开始无声无息的变淡了?
等到日过哺时,在外小心戒备的王朝和南玉携带的几名手下等的有些焦急的时候,张恩辟和南玉终于一前一后的推门而出。
并步走到阶下,自有各自的手下接过,然后二人在阶下就此别过,互道一声保重后,张恩辟率先朝着下山的小道出发。
等了小半个时辰,南玉一行人也相继下山。
就这样,二人一个拨马回了桃花山整顿队伍,磨刀霍霍;另一个则先回昌乐准备妥当,再取道潍州,直奔潍州通判李浩然的门庭。
…………
潍州治所北海县县城东边的一处宅院内,时任潍州通判的李浩然李大相公正在自家的庭院内来回辗转,深深的思索着自己的处境和出路。
李通判的正式官名全称是“大宋京东东路潍州知事通判”。
通判这个称呼是省称,它是在北宋初由宋太祖为了削弱地方节度使和知州的权力所创设。由于这个官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通判的升迁转任的决定权最初是由朝廷中枢一手掌握的,后来伴随着地方节度使大都沦为虚职,这项权力也就随之下放到地方上的转运使、制置使及提举司等监司手上,或者由一定品级的在朝京官保荐。
这两种升迁转任的方式相比之下,后者无疑更为稳妥。
因为按照朝廷惯例,中书省、门下省,五品以上的朝臣每人每年可荐举五人,其他相关品级朝官可推荐三人,类似于这种推荐,在宋朝的推荐率高达百分之九十,毕竟你可以不重视地方上的转运使、制置使,但你决不能忽略每一位有资格上殿参政的朝官。
这个道理李浩然李大相公深以为然。
特别是他已经通过了任考磨勘并且凑足了相关州级官员的联名保荐,只要是他能再努努力走通一位在京大佬的门路,那么他李大相公就可以完成从贰手副官到实权一把手的华丽转变!
但是想象是美好的,但是现实很残酷。
现实的真像就是他区区一个从八品的散州通判根本高攀不上在京为官的大佬,这二者之间的鸿沟犹如天
堑,目前他唯一能想到的一个具有可行性的办法就是砸钱。
砸钱的目标李通判也早就找准了,那就是走当朝宰相、权倾朝野的鲁国公蔡京蔡太师的门路。
可是蔡太师本人以及他的儿子、门徒、党羽等人都以胃口大著称,等闲的小钱他们根本不放在眼里,所以为了让自己的升迁之路更加牢靠,李浩然李大相公只能不得已而为之的向乐于支持自己的商贾乡绅们伸手了。
于是就牵出了光明商行这只李通判眼中待宰的肥羊了。
想到这里,李浩然不由得停下来脚步,他心中俺忖道:
“是不是该给光明商行的新东家李儒一个明白话了,毕竟相比较那些乡下的那些难缠货色,无疑还是他身上更能榨出油水……”
正想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