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过去秦军横扫三晋的那几年里,因为三晋的富户在灭国前纷纷往琅琊转移财产,出逃海外,使得秦国在中原占领区的收获有所缩水。
这个财产流失的规模,再被各级秦军秦吏和朝臣们一通极为夸张地注水(掩饰他们自己层层过手的贪污),最终汇报到秦王政的案头,已是一个足以让秦王震怒的天文数字。
从那会儿开始,秦王政就已经深深地恨上了琅琊,视之为匪寨贼窟,偷走了理应属于他的战利品。
然而,琅琊僻处于东海之畔,仅与齐楚相接,灭楚之前的秦军一时还够不着,只能暂时悻悻作罢。
等到灭楚成功,王翦那边又传来越人不仅拒绝臣服,甚至还勾结熊启,抗拒王师的消息之后,秦王政更是火冒三丈,并想起了荆轲用越人暗器行刺自己的旧事,于是决定新仇旧恨一起算,一定要除恶务尽!
——会稽固然要扫荡,琅琊也得拿下来,越人的一南一北两大据点,哪个都不能放过!
然而,待到王命下来之后,咸阳朝廷却尴尬的发现,如今的秦国竟然凑不出一支能远征琅琊的军队。
眼下这会儿,伐楚之战尚在收尾,王翦率领南征军主力渡江南征,横扫江东,直扑会稽,至于巴蜀和南郡的秦兵偏师,则在洞庭郡与屈原的亲族后代殊死鏖战,因为秦军的麻痹大意,还吃了不少苦头。
即使秦军攻克了洞庭郡,后面也还有苍梧郡需要征服,怎么看都不像是能够传檄而定的模样。
按照最乐观的估计,最起码在四个月之内,南线的战事恐怕还不能完结,秦军也抽不出富余的兵力来。
事实上,就算南线的战事完结了,前方的秦军也早已被拖成了疲惫之师,非得休整上一年光阴不可。
而在北方,王翦的儿子王贲,正带着戴罪立功的副将李信,以及前来蹭功劳的蒙恬,在河北燕赵之地集结兵力,征集粮草和辎重,策划远征代国和辽东之事,给前几年的灭赵和灭燕大战收个尾。
——七年前,王翦指挥秦军破赵,兵临邯郸,诱赵国权臣郭开献城归降,虏赵王迁。但仍有赵公子嘉率领赵氏宗族数百人,趁乱溃围而出,北逃代地(今河北蔚县一带),并且自立为代王,继续与秦军对抗。
紧接着,荆轲刺秦之后,王翦在易水之战击败燕代联军,攻克蓟都,一举破燕,但燕王喜却逃亡辽东,据襄平而守,苟延残喘。而秦军急于掉转矛头,攻伐中原,也就没有继续剿灭辽东的燕国余孽。
现在,既然中原已定,荆楚已平,那么也就是时候扫平燕赵余党,彻底歼灭北方的这两股残敌了。
在这种情况下,让王贲放弃筹备已久的燕代远征,转而向东去攻打琅琊,显然是极为不智的。
——那还不如索性先灭掉齐国再说呢!
当然,在都城咸阳这边,也还有卫尉军、中尉军、都尉军这三只秦国的“中央军”。
虽然这些部队有很大一部分被调拨给王翦、王贲父子,分散在南北战场上,但剩下的也还有三四万。
可问题是,秦王和宫廷难道就不需要卫戍部队了吗?总不能彻底抽空关中的兵力啊!
剩下还有在中原的一些零散驻军,分布在敖仓、洛阳等地,维持治安就已经够呛,实在不能再抽走了。
所以,朝臣们对秦王政的谏言是:请大王稍安勿躁,莫要急于求成,等待王翦、王贲父子,把南北两线的统一战争打完,最后东征灭齐的时候,再顺便把琅琊一波拔掉即可。
届时就一定可以把琅琊的奸商们吊起来打。
但秦王政表示,这天底下已经没人能让自己忍耐了,他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天意,必须立刻得到执行!
可没有富余的兵力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秦国不是没有闲置的兵力了吗?那就让齐国出兵呗!
如今的齐国虽小,但剩下的都是人烟稠密的最为富庶之地,而且琅琊距离齐国也近,没有漫长的补给线作为拖累。齐王田建如果倾尽府库、极限动员的话,还是能凑出二十万大军投入作战的。
于是,也不知是哪位关东游士私底下出的馊主意,秦王政居然决定要再来一次连横!
具体来说,就是派人出使临淄,让齐王建履行盟友义务,为秦国大举出兵讨伐琅琊!
这个怎么说呢?
战国晚期的外交,总的来说不外乎合纵与连横两大主旋律。
纵横家们在列国之间往来奔走,虚言恫吓,始终脱离不了这两个主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