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但它并不居功。这点老子重申了“功成而不有”的观念,希望统治者要能真正做到不好大居功而持本心就是为天下民众好而已。这拿现代话说就是那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实不是懂不了老子所说的东西,而往往是办不到而已!所以,老子一再强调修心,以至于世人认为《道德经》就是一部讲修炼的书了。其实你级别不够,修了也成不了圣人,反而迷茫自己面对这社会到底该何以适从(我如此说并不是要否定大家追求精神境界上的提升与精神世界的丰富,而仅是说不要把《道德经》的旨要理解歪了。也免得按图索骥般地整错了方向,弄迷糊了反而走火入魔般地迷信修仙,弄得自己半痴不癫地不好。)。不过这最后也的确滋养了道教精神:我出家不融入这社会行不行?事实上能忍饥餐野果渴饮山泉之苦的道士,还是少之又少的,多半还要靠点儿其它手段向社会谋取些生存资源的。倒是庄子安贫乐道,大有“饿死不食周粟”般的硬朗,的确是位精神文明方面的伟人!
“衣养万物不为主,可名其小;万物归焉不为主,可名其大。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是说道养育了万物,但顺其自然而不把持万物,从这可以说它并不显眼(名其小:只潜在地作用而已,并不声名显赫。);万物都依附它但它并不主宰万物,这就是它伟大之处。因为它始终都不以自己为大,反而能令天下归附于它,这就成就了它的伟大。
意思都很好理解的。“生而不宰,持而不有”是老子对执政的一个基本观念。这儿可以视为老子对此的进一步诠释。还是那个中心思想,作为统治者,应该有那种为天下无怨无悔地付出的精神。就比如治理沙漠一样,种草植树,不是想立马要伐薪啃草,而是希望它们长好,防风固沙,能逐渐有个水草丰美的生态环境。老子所谋,一直是以柔克刚曲线实现战略目的的策略,所以他一直都在强调以退为进,以尊重人民的自然发展而获得民众认同与尊重这么回事。这就是他为统治者所谋的“处其下而不上自上”的方略。不过前提是要以道治国!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亡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矣。
这章老子说了以道治国比较朴实平淡,要安于寂寞、坚持不懈。但主要想突出的是以道治国能够达到“天下往而又安平太”。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是说秉持道的原则来治国,天下人都会向往归附。天下人民归附他,而他又不侵害人民,他就能安天下而使天下太平。意思很明显,与《诗经》中《硕鼠》所表达的“硕鼠,硕鼠,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一样。只是老子是从正面而言,以道治国而不侵害百姓,那就肯定会为天下百姓生存留一片乐土,百姓在其上安居乐业,自然天下太平!
“乐与饵,过客止。”这可以理解为好的东西对人们是有吸引力的。“乐”优美的音乐,泛指各种表演。“饵”,美食。就是说动人的表演和飘香的美食会吸引过路的人止步观赏或购买。暗喻以道治国使人民安乐自然对天下人是挺有吸引力的。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此处又泼下冷水,说“若把道说出来,似乎平淡得没有丁点儿味道。若把道展现出来大家又无从看到道的本体。大家听讲道,也不见得听得出东西来。拿道来运用,也好像不能立马显现成效。”这一方面老子重述了道质朴、潜在的特点,另一方面却是在告诫欲以道治国者不可流于肤表,要耐得住寂寞寡味而长期坚持才行。简单点儿说,以道治国不能叶公好龙式的流于形式。
其实中国在三国魏晋时期曾出现过重拾以道治国的文化思潮,当时思想界看透了自汉武帝以来以儒治国的弊端与劣迹,是想换种治国思想。但由于司马氏不很愿意(其实当时他们还是想拉拢那些诸如竹林七贤之流的名士的),因为他们是儒家出身。又因当时那些名士对道学的研讨有点儿流于形式,并不能形成有效的政治方略。比如何晏那些人,陷入西汉初如《淮南子》所研究的玄学理论里去了,最终为空好清谈(谈玄)的人提供些奇奇怪怪看似玄妙无比的一些问题和谈资了事。而竹林七贤那帮宗老庄学说的,又把庄子的理论看得太重,整日就讲个逍遥自在,百事不管!庄子是把统治者的实质看透了而绝望了,觉得不会再有一个统治者会如老子所说的圣人那样大公无私地为天下老百姓执政的,就算自比圣人者,也不过挂羊头卖狗肉之辈罢了。因此他说“大道不死,圣人不止。”。然后他就只管自己精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