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我道自倡 > 第59章 大道至朴

第59章 大道至朴

的自由逍遥了。隐逸山林,安贫乐道。持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绝不为虎作伥。因此,学庄子的竹林七贤方向也整错了,也不可能肩负起重振“以道治国”的重任来!历史便是如此,灵光一逝后,司马政权来了个“以孝治国”,想像西周分封诸王镇压天下一样大封特封皇室宗亲。结果搞成“八王之乱”,西晋政权迅速瓦解。倒让五胡乱华有了天大个机会。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此章老子首先以一系列排比的正反之道来作铺垫从而引出“柔弱胜刚强”的论断,充分体现了道家谋略特点:藏拙自守、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是说要使它收缩合拢,就要先去拔弄扩张它。这道理尤如办贝壳一样,贝壳感受到外力在办它,它就自然紧闭以防侵害。这点策略用在战术上可称之为袭扰战术,即毛泽东所言敌驻我扰,免得敌人休整好了又来扩张进攻。敌人在反复袭扰下,可能最终就只有龟缩不出或无功自去了。抗战时采取的麻雀战其实也是运用这一道理。而在谋略上来说,要限制对手的发展,尽量给对手制造方方面面的干扰让它各方面应顾无暇,使之不能静下心来发展。现在美国就是想通过这招来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嘛。应对招法呢肯定应该是坚持自己的本心,不上它的当即可。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是说要使它衰弱,就先想法让它自我膨胀,自以为强。这在谋略运用角度是否得当可比较两个例子而知。一个失败例子就是战国时六国为削弱秦国国力而派郑伯去秦帮秦国修郑伯渠,结果秦虽明知六国阴谋但仍然把郑伯渠修好了。这反而使关中平原成为了天下粮仓,秦国益发壮大!秦国就是把握住了发展民生经济才是固本培元壮大自身的根本原则,用阳谋破了六国阴谋。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六国的局设小了,根本没动摇到秦之国本!或者说这种谋略本该奇正并用,靠刺激对手发展别方面来削弱国民经济才行,而不是直接去支援对手发展民生经济。一个成功例子便是:匽子为齐相,通过明面大量进口鲁缟使之昂其值又暗中屯粮搞得鲁人不种粮而尽都去织缟,反过来齐国停止进口鲁缟又抛售鲁缟再粮食提价,就搞垮了鲁国经济。这种炒作手段其实也含有这方面的道理。所以产业均衡发展与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随时都必须注重的根本性问题!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与“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差不多的,只是废与弱更彻底些,直接让其消亡了。如春秋末期越国送粮给吴国支持它北上与齐争霸,结果趁机在背后捅刀子直接灭了吴国。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从道理上也差不多,反正都是利诱对手从而乘机消灭对手之意。兵法上则称之为引蛇出洞。对大家的警醒呢就是便宜不好占,要把持好自己!

“是谓微明。”是说前面所说这些正反相生相克的道理,需要辨明细微之处啊。

“柔弱胜刚强。”连通翻译下就是:所以说柔弱的完全可以反过来胜过刚强的。(这也是正反相生相克的道理)。自老子开始,道家就一直坚持以柔克刚、怀柔而治的原则。《道德经》中也多次说了这一原则。从谋略角度说,这就好比慢慢给对手织一张大大的网而后慢慢收拢最终困死敌人。张良辅佐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时就采用了深挖鸿沟凭险固守又不应战只牵制住项羽主力的蘑菇战术,玩的就是打太极的手法,等着韩信发展壮大后合围项羽。所以,不少人把《道德经》当成兵书看待,也有一定道理,反正天下大道本就为一的。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意思是我们要像鱼那样善于利用深渊来隐藏自己,国家的利器不要轻易展示于他国(才可能在使用时出奇制胜)。老子说这,是提醒统治者要善于藏拙,最终达到扮猪吃老虎的效果。兵法上说就是示敌以弱而麻痹敌人。当然,和平时期适当秀下肌肉让对手不敢乱来以争取更长的和平发展时间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此章为道经的最后一章,因此概括总结了以道治国的方方面面。集中地表达了老子心目中治理社会的理念。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包含了老子对以道治国综合理解。道是无为的,即道不追求实现何目的,不会强行干预事物的发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