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对道的正确态度,希望统治者不要轻视道而真正拾起以道治国这一法宝,使天下安宁、兴盛发展,从而实现自己的成就。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此处老子列举了三种人对道的态度。上士(很好很杰出的人,主要指统治者中优秀的)是很执着勤奋地依道行事的。中士(一般水平的人)则闻道后若有若无地践行。“亡”即无的意思。就是说一般的统治者,对于依道行事有一定水分,很多时候似乎又在依道行事,又夹杂着许多自以为是的做法,所以好也好不起来,坏也不算多坏事。“道”在他们治国过程中显得若有若无的(即“若存若亡”)。至于下士(挺差的统治者)只要听说“道”,就会哈哈大笑(嘲笑)。他们不嘲笑“以道治国”才怪!否则“道”怎可称之为道呢?老子没直接说明原因,但这意思很明显。下士真的不才,既无理解道之内涵明白其价值的能力,又真的不愿意那么去干。换句话说,“以道治国”对他们是束缚与苛求,他们要的不是治理好天下,仅是享受掌握权力带来作威作福或肆意妄为的方便而已!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我们先搞清楚一些字词的意思了来。“建言”,古之立言者所说的话。“昧”,隐蔽的。“夷”,本指削平,这儿指平坦的。“类”,类同。如此这句就很好懂了。即古之立言有:光明的大道似乎是隐没的,前进的大道又如同迂回后退般,(只有)平坦的大道是一样的。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稀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里老子先形容了下具备上德、广德、建德的形象,再列举了一系列颇具哲理的例子来说明“道隐无形”,希望想“以道治国者”能正视道的不着痕迹,不要急功近利。翻译过来就是:最高级的德行就犹如山谷一般,能容纳一切。广大的德行显现出来的也是足够的包容量永远不会被填满(不足)。刚建的德行也往往看起来有些怡倦懒惰,坚持不懈而已,并非要一蹴而就。质朴本真倒显得混同于一切,纯白的反显得有些污垢般,最方的没有四角,大器物往往很久后才能完成,很响的声音是不频繁的(间隔久,次数不多),巨大形象就是看不出个样子。而道呢,它是隐藏在不知名之处的。(因此,守道者不必拘泥于表面,急于实现啥子目标。)
“夫唯道,善贷且成。”说的是:只有道,才是喜欢施予而促成万物的。意在劝勉有德的统治者,只要坚持以道治国,道是不会亏待你而最终会玉汝于成的!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此章也很简单,就是重申要抱着处下而上、虽损尤益的宗旨。不过附带了点对强梁之辈的批判。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引用道学原理来引论要利用好阴阳调剂,损之而益。从道学讲,道是“无”,有生于无。“一”呢算鸿蒙状态,是一切的起始。“二”为阴阳二气,开始让万物孕育划分。“三”在古语中并非确指三个,而指许多。此处应是代指万物。“二生三”即阴阳二气的运转,使得产生了万物。反过来就是说万物皆有阴阳两方面的属性,这是古人认识、感知万物而总结出来的。即“万物负阴抱阳”!所谓“负阴抱阳”,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就是:一面照射着太阳,叫抱阳,另一面背对着阴影,叫负阴。“冲气以为和”指的阴阳调剂而达和谐一体。这理论是古人的智慧,老子此处仅仅引用以作论据而已。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这在前面第三十九章提过。贱称以自损,既是自我戒骄戒躁,也算古人由道学理解而形成的一种迷信。民间为了孩子好养,也常取一个“小名”,往往是贱称,如猫儿、狗剩之类的。至于能否随时以此来警醒自己不骄横自大,则看自身修养了。老子所指当然是希望统治者能以此自诫。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即:所以事物也许对它过度了的地方折损下反而于它有益,或者过于增强它好的方面反而造成对它极其不好的结果。万事万物方方面面都要和谐协调,平衡发展才行。老子在此主要想强调的是作为统治者,权力大地位高,就更应该有自律意识,自觉地放低身段。不可骄横膨胀、不可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