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我道自倡 > 第62章 狂讲《道德经》

第62章 狂讲《道德经》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就是前人那么教诲我的,我也这样教育别个。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这是老子愤慨之言了。说“那些强暴而肆意妄为的人不得好死,我要用这句话来成为教父(即最先提出这种说法的人)!”老子为何如此愤慨?估计春秋末期那种“强梁”之辈层出不穷,弄得有些天怨人怒了吧。但若老子再迟千把年看,可能就要麻木了!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此章老子开始重点讲“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的政治策略。此章可认为是关于这方面总括性的开场白。

首先,道家主张的是循道自然,故不提倡强权霸道施政。他们希望执政者能平和自然地浸润式施政。柔和的施政方针就成了首选。所以,以柔克刚就是他们所主张的施政主要策略。而从物性之“道理”相通的思维模式出发,老子就最推崇水的至柔。所以,此章老子即以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开头。即水是天下最柔软的,但它能在天下最坚硬的大地上驰骋。比如,岩石是坚硬的,但它阻止不了水的流淌。老子说这,既是为其后面推出“柔弱胜刚强”的理论作铺垫,也是想说明柔和施政,才是正道,才推行得走(可以驰骋于天下)。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即是指无为地浸润式施政了。“无有”即“无”,可指空间。当然,老子此处指的是“道”,“道”的表现形式就是“无”。“无间”指致密的实物。若光从哲学意义上讲,“无有入无间”说的就是再致密的实物内部也是有空间的。这点儿我们现代人知道,分子间是有间隙的,原子核中核子之间也是有间隙的。整个宇宙世界从微观到宏观,都是框架结构。老子倒不可能有这样的理论体系,但他从“道”以“无”的形式充盈于世间的角度去想,就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再致密的物体,它内部依然浸透着“道”的存在。这不也挺有点儿殊途同归的味道么?老子以“无有入无间”来切入到“无为,行不言之教”上,就是说“以道治国”就要顺其自然地“无为”。顺其自然地“无为”,就是在行不言之教,就能使治国之“道”深入人心,从而可实现社会风气的自然归化,自觉纯朴。当然,这的确有点儿理想化了。但此处老子也仅是从道理上这么说的,理论上还是过得去的。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这是总括之言,就是说无为而治,能达到不言而教,天下归化的效果,所有治国之策中,极少有能赶得上它的。可以说,老子在此极其扼要而又隆重地向统治者推荐了自己“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此章老子讲要知足,旨在劝诫统治者勿贪。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说:名誉与自身哪个更亲切?自身与财物哪个更贵重?获得与失去(亡)哪样更有害(病)?老子这三个比较式问句层层递进,直指核心内容:贪,其实是不知轻重,不识根本的行为。其中潜藏的逻辑是:古人重名誉,宁愿身死也不毁坏自己的名誉。而钱财乃身外之物,为财而死不值得。得与失是对立统一的,有些东西得到了反而有害,有些东西失去了未必无益(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子此处强调的是不要贪图眼前的利益,不必计较一时的得失,要守住根本,知足即好。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说的是太喜欢某些东西了必然就会有太多花费在这方面上去了;收集贮存的财物多了,肯定就会损失惨重。老子此句是紧接前面的对比诘问而提出的生活哲理,旨在指明“贪”不可取,必会给自己带来巨大损失!故老子紧接着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即知足就不会遭致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殆,危殆)。这样就可保长期平安。

老子说这些是从常理角度说的,对任何人都适用。但他主要是要告诫统治者不要贪得无度。因为老子把后果说得挺严重的!对小老百姓而言,绝大多数似乎达不到那个“辱”与“殆”的程度,只有统治者,自以为贪得自然,贪得心安理得,结果贪狠了就最终弄到受“辱”且“殆”的程度。

而“贪”这一问题又一直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解决。至今全世界各国政坛,贪腐都是个难以根除的毒瘤。

老子希望统治者能从提高自身素质来提升这方面的认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