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克己益公角度出发,少得点儿便宜,吃点儿小亏而最终成就自己治国方面“身死而不殆”的不朽功绩。不过几人愿听?当然,老子所指的贪,主要指统治者的贪。因为春秋时期的政治,国君就是一国的法人代表,而他下面的臣子仅属家臣性质。国君的贪,会严重影响到其国家的社会风气,造成严重的后果。
到秦朝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统治者才真正意义上是整个官僚体系,其体系内部的贪腐才具备了如今所说贪腐的意义。即使贪如王莽,他也似乎不是为他个人而贪了,而是为他所代表的儒家官僚体系而贪!
所以,老子这些劝诫就更显得极具政治智慧而犹为圣明了!对最高统治者而言,重大经济决策时就该考虑到是否涉及到“贪”了。如汉武帝让朝庭垄断盐铁经营,宋朝垄断茶及陶瓷经营,明朝垄断的丝绸经营等等,是否涉“贪”与民争利,是挺值得推敲借鉴的!
老子是极其反对与民争利的,他在后面第五十三章是严正提出来了的。他把那种“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而国内搞得“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的国君视为“盗竽”!
当然,由于历史阶段局限,老子不可能看到朝庭经济产业的与民争利,但道理是相通的!司马迁倒注意了下经济方面,不过也仅提了个“因之、由之、引导之、整齐之”的建设性意见而已。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此章老子从正面说不贪,重申守静抱朴的观念。希望统治者要耐得住寂寞,恪守自己清静无为的根本,做好天下人的表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说的是圆满成就的东西,似乎有所缺陷,但正因此而一直都有用。比如簸箕有个口子,显得不是那么装得东西,但正因为有这口子,才方便了簸箕装入和倒出东西。老子以此隐喻来劝慰统治者,知足不贪,自己的欲望虽未能完全满足,但正因知足,可使你如同大成若缺一般,能一直做好事情。这知足管用得很呢!不管是为了加强文章气势也罢,还是表达习惯也好,老子接着以排比句列出了后面几种类似道理,即“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意思都很浅显,理解难度无非少数字词的解释而已。“冲”本指对撞,此处用来形容水波荡动状。“大盈若冲”即是说的(端着)满满的一盆水,水面荡动似乎根本没装满一样。也暗喻“不足乃真足”的道理。其余几句与现代汉语常用意思都相通的。只有“大赢若绌”生疏些。“绌”原指绳索卷曲成团状,引伸为窘迫状,如“相形见绌”。“大赢若绌”即最大的赢家反而像亏损了一样。老子说这些,也隐含有要知道隐忍藏绌之意。
“静胜躁,寒胜热。”则是重申前面第二十六章所提“静为躁君”。“寒胜热”算一种自然现象嘛,即冷的东西可冷却热的东西。老子重提这,是因为老子经过对古代历史的研究,对比许多统治者的得失,深知作为统治者,贪即易躁作,贪即会欲为、妄为。躁作、妄为,就不会有好结果。所以他一再告诫统治者一定要抱朴守一、清静无为。这到后来也成了道家的基本信条!
值得再提一下的是,统治者的贪,不光表现在对天下财货的搜刮上,还可能表现为好大喜功及对权力的极度追求上(专权)。历代雄主,多多少少都有点儿这些方面的偏颇。如汉武帝,除了打击豪强用以充实军需(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平衡社会两极分化的作用,但主观上并不是用于发展民生),还好大喜功,非要彻底铲除匈奴。多次征伐导致国民负担过重(司马迁曾委婉提出过适可而止的劝告,说匈奴也是华夏子孙),诱发了一些堪称接近致命的问题。太子刘据深受道家影响,体恤民生,认为该适当停止战争与民休息,因此对武帝后面北伐匈奴的战果并不那么以为然,这让武帝很不爽(有次汉武帝大破匈奴后在皇后与太子面前吹嘘战果,却被太子梗得惨。气不打一处来,把太子的一位道学博士宾客叫来与之辩论征伐匈奴的事,结果又没辩赢。便把那宾客派去挨着匈奴的边境做一个小地方官,让他死于匈奴掠杀)。又兼之汉武帝极其固执且专权,竟怀疑太子刘据结党谋反,冤杀了太子,动摇了大汉国本。且战争消耗过大,使得汉武帝不得不把手伸向商业而垄断盐铁经营,并且为筹措军粮而贵粟抑商,这就改变了社会经济模式,对后世造成了深远影响。为了专权还搞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当于礼送为西汉立国与繁荣富强作出汗马功劳的道家出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