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处还有注释提醒:
1、行此功夫,外阳易勃举,勃举时切不可起淫念,一百二十天内,切忌行房,如不举者,亏损过甚也。此功主在固护体内脏腑,实畅任脉路线,暖外肾,固阳固精,生精和血,补气定神。对心肝脾肺肾与胃肠,均有大益也。全为内健内壮、内实内固功夫。动作极简易平实,毫无玄妙处,而功之所至,常有意想不到之神效也。
2、此九段功毕,尚有“余功”,余功在用捏拿法与捶击法,前法用指劲,后法用拳力。凡行功所到之处,均需加此余功。
然后是上元功。
上元功,也分九式,故又称之为中九段。中元功练习纯熟(约一百二十天),感到身心受益后即可加修练上元功。古时真言说:“子欲不死,修昆仑”,即此玄门中之修昆仑法也。其动作亦极简易平实,而功效则无穷,惟持之以恒最为重要。这与初九段相同,都是养生日用功夫。
前面所述中元功,皆系卧式为主用;而此篇所述上元功,则是以坐式为主用。如果不会跏跌打坐(盘脚打坐)的,也可采取方便的坐姿。只是必须要用硬凳,其高度以过膝以上大腿,能与膝齐平为度(类似站桩高度)。然究以跏跌坐为殊胜,故以逐日徐徐练习,渐次加长时间,并先用半跏跌坐(半盘坐),而渐至用全跏跌(双盘坐)为宜。跏跌坐,坐床上亦可练习。
中元功练完,就大休息片时,以息心宁神养气颐真后,不可贪睡。以此时易生睡意,常使人不知不觉之间,而悍然入睡乡者。道家修炼入定的,有炼睡魔之诀,切戒贪睡荒功,就行静定之功,待心无一念时,即易睡去也。没有睡意,即宜坐起行功,不必久休。本功主在昆仑及背部。分述如下:
第一段:跌坐片时,待心定神怡时,即用两手互搓极热,以两掌心擦左右两腰俞穴(又称背精门),约十数次(宜袒上衣,使肉贴肉,皮贴皮为要)。再搓再擦,共行九之二十四次为度。此为双擦腰俞穴法,又名擦内肾法。并以“神宜随手,心不外驰”为诀,此则以下各段均然也。
第二段:两手互搓极热,并擦尾闾穴,上下行之,下行以手指擦至尾骨止,上行以两掌能擦至夹脊关止。上行时间手即分,下行至尾闾穴时,两手又并。每擦热一次,约擦摩数十次,共行九至二十四次为度。此为双擦尾闾夹脊法。此二段功,可壮内肾,祛腰疾,实髓充神,助阳生精,亦即外修督脉法也。
第三段:两手结三昧印(右手掌仰放左掌上,两大拇指相拄),背脊竖极直,而行摇转玉颈之法。其法先将头向前下俯,自左向右转十二次,复自右向左转十二次,再前后俯仰十二次,左右偏弯十二次。然后以两手十指捏揉全部玉颈(此法乃运动颈神经丛、甲状腺,并防食道癌及甲状腺肿瘤等诸病)。
第四段:用两手捧头,十指张开,大拇指在后脑上,余四指在前脑大脑部,指头微微用劲,由前向后捏拿整个昆仑玉劲,自额上发际起,及后脑接近颈际止,均匀捏拿按揉之。由前按至后,各指约十余次,使两手之前四指能按捏之后脑与大拇指会合为度(按:大拇指亦须行按捏之功,非固定在一处也)。此为一回,再如起手式,反复施行,以九至二十四次为度。
第五段:姿势如上,惟改捏拿按揉,而用弹拍叩击之法,每次均以不轻不重分行满玉顶为度。亦以九至二十四次为满段。其法为弹用手指,拍用全掌,叩用指头,击用拳脚。行时切忌用劲使力,斯为至要。轻则为功,重则为伤。不轻不重,即为适度。
第六段:以两手搓极热,捧烫颜面,十指朝上,指尖约与颜齐,两掌接并于鼻,而分行向左右擦摩之,至耳后止,每回约五至十次,再搓再擦,共九回止。再照同法自下逆擦之,手掌至额时,便分行向左右擦之,数亦如上。务使全面都能均匀擦揉为度。其中,并宜酌加按捏之功。
第七段:以两手擦极热汤两眼(宜闭目),并分行向左右摩至耳止,反复行九至十二次为一回,共九回止;再闭目用运睛法,上下左右缓慢运转,反复各行十二次止。再行鸣天鼓法(两手抱头后方,掩住耳朵,十指叠交中指,鼓打后脑)二十四次。
第八段:两手结三昧印,澄心默坐,存神泥丸。本段功法为先耸一下右肩,次耸一下左肩,再两肩齐耸一下为一回。两肩齐耸一动,务使脑神经中枢感受到轻微之震波,而直到脑皮质神经,共行九之三十六回止。此法两肩及上背部与脊髓,均各受益。
第九段:默坐澄心,凝神寂照气穴,片时便觉气透尾闾,上夹脊,循玉枕而达泥丸。即存神